一、何谓古镇
古镇,一般指有着百年以上历史,体现传统文化风貌,展示传统生活方式,集中居住的建筑群。所以称之为“古镇”,首要原因就是历史的悠久,仅拿“镇”字来说,在宋代就开始有了。宋代以后县以下的小商业都市都叫做镇,而镇作为商居实体,存在的时间比称谓的出现还要早得多。
二、古镇的价值
古镇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既具有文化性所形成的精神价值,又具有实体性所带来的市场价值。
名人、名宅、名士,以及名吃、名产,这一系列的“名”,构成一个古镇的名气。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古镇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家园,成为追寻历史、追寻祖先的一种人文地域文化。这种精神价值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根本性的文化因素之所在。
古镇重在一个“古”字,古老的宅院、古老的家具、古老的陈设等,这些老旧的资产里面包含着丰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升值。
古镇不仅是一个实体、一个产品,也构成一个市场,也就是当今如火如荼的旅游业。这种市场聚集了人气、聚集了财气、聚集了商气,这种市场价值本身就有别于一般的工业化产品或农产品的市场价值,这也是古镇特有的价值所在。
三、古镇的现状
古镇是历史的遗存。就全国来说,古院上万,古村上千,古镇上百,古城上十,但是在历史上我国有2200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是一座古城,而今保存下来的也就是几十个。
另外,由于战争、自然灾害、人为等因素,古镇破坏十分严重。可喜的是,这几年来,古镇以其特有的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特有的古朴氛围,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支新生力量,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这种破坏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旅游业的兴起挽救了我们的古镇。
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这良好态势的背后,古镇面临的压力也逐渐暴露出来。游客流量的迅速增加使古镇的环境氛围遭到破坏,垃圾污染和水污染非常严重。不断膨胀的旅游业正在排挤着大量的有地方特色的小本生意,致使受保护街区的风貌日趋千篇一律,旅游设施的充斥、无特色旅游商品的泛滥以及“人人皆商”的浓重的商业气息,都在不知不觉地侵蚀着古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四、古镇的保护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镇面临的压力逐渐凸显,古镇的保护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为了加强古镇的保护和管理,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国家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古镇的保护之路并非是一马平川,而是路途坎坷。在古镇保护的坎坷道路中,出现了一位“古城卫士”,他叫阮仪三。
阮仪三,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同济大学城建干部培训中心主任。
阮仪三先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师从陈从周、董鉴泓,曾经考察了全国150多座历史名城,记录下大量的中华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的资料。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全国开始大规模基本建设,阮仪三敏锐地发现这些蕴含着中华历史文化艺术的古城、古镇、古村落正在人们不经意间迅速地消亡着。于是,便有了“刀下留城救平遥”,让平遥这个太原附近的小小古城,成为全人类注目的世界文化遗产;便又有了“一个老头的江南”。
阮仪三的使命感和保护成果,让他获得了这个领域的最高褒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他颁发了“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丽江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古运河调查、三国古城保护、上海外滩保护、提篮桥犹太人居住地保护、上海老工厂保护、石库门调查、苏州河保护几乎每个项目,阮仪三都是在第一时间向政府和舆论界发出最强的声音,制止拆迁,呼吁保护。他不但拿出调查报告、规划措施,而且还身体力行地参与保护。今天,上海和全国各地许多保存下来的重要项目,都曾留下阮仪三的呼喊和心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