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记载针灸经络理论的最早经典,其中所记载的针灸内容反映的应是战国至西汉针灸实践和理论发展的水平。战国时期呈现出“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对针灸理论的形成极具影响力。另外,西汉时阴阳理论、“天人相应”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逐渐成熟,并深深渗透到经络学说形成过程中。影响着经络理论的构建。这些因素在《灵枢》、《素问》所记载的针灸内容上都留下了很明显的历史时代印迹。
《内经》中关于疾病的治疗,使用的药方仅13首,绝大部分采用针灸治疗。不仅如此,《内经》特别是《灵枢》,大部分篇章被用来阐述经络、腧穴、刺灸、针灸治疗等内容。《灵枢》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开宗明义“先立针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亦强调“法往古者,先立针经”。由此可以推测,这是针灸发展史上一段比较辉煌的历史,说明在秦汉以前的医疗活动中,针灸医学曾经占有非常显赫的地位。
总体看来,《内经》中有关针灸学的内容可以分类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内经》中对经络理论作了全面的阐述。据其记载,十二经脉之气血相互接续。联络四肢百骸,形体诸窍,首尾相贯,如环无端,使人身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阐述了宏观的“天人相应”思想,体现了人体与自然统一的更高层次上的整体观。另外,《灵枢》对经络系统中的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的命名结合了手足、阴阳、脏腑三大要素,并且阐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流注顺序及表里关系,十二经别、经筋、皮部循行分布,还有诸多关于“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的论述。
(2)《内经》对于腧穴理论的发展也有贡献。先是体现在腧穴数量,所载穴名有160个左右。另外,还阐述了两个重要的腧穴理论。即:特定穴的理论和骨度分寸理论(具体见第三章)。分别记载有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等特定穴的定义和部分相应的具体腧穴。《灵枢,骨度》记载了人体各部的骨度分寸,这是现存最早记载骨度分寸的专篇,后世常用的骨度分寸法即由此为基础而发展、修改、补充的。
(3)《内经》对于刺灸理论与治疗也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且详于针而略于灸。其内容从针法的原则和方法、配穴方法、针刺工具、针刺前的准备、进针、留针、出针到针刺方向、浅深、补泻、禁忌、注意事项等都有论述,成为后世医家的临床指导。针灸治疗疾病的种类也已经涉及寒热证、热证、疟病、痹证、痿证、腹胀、飧泄等30多种病证。
可见,《内经》不仅是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最早经典,也是针灸理论形成的标志。它对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针灸医疗经验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为后世针灸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理论原则和方法至今依然指导着人们的针灸医疗实践,在针灸实践中不断地被验证并发展,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
2,针灸施治天下扬名——扁鹊
先秦时期针砭、火灸、药熨等均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代表人物扁鹊。扁鹊,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勃海郡鄣州(今河北任丘)人。据考证,他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前407年),卒于周赧王五年(前310年)。
扁鹊医术精湛,他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一位医学家,有人称他为“医学祖师”。他精通内外、妇产、小儿、五官、针灸各科,特别在望诊和切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往往能起沉疴于即时。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亲去察看诊治。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人体五分的熨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但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并非他能把死去的人救活,而是病人根本就没有真正死去,他只不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把太子从垂死中挽救过来而已。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冠名扁鹊的著作有《扁鹊内经》9卷、《扁鹊外经》12卷,均已失传。另外,中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为《八十一难经》或《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其内容深奥,是中医学不可多得的理论著作之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