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春天,宋国与郑国交战。宋国派华元作为统帅,华元在战前,特意杀了一群羊犒劳士兵。不巧的是,他的车夫没有吃到羊羹,心下怨恨,便驾着车叛逃了,一溜烟跑到郑军中,把情报告诉给郑国。
结果,战役开始后,郑军就占据了上风,宋军失败,华元成了囚徒。
宋国用100辆兵车、400匹毛色漂亮的马想赎回华元。这些东西还未送到,刚到半路,华元就自己逃了回来。
华元回来后,监督宋国人修筑城邑。
筑城的民众有些鄙视华元,便“讴”歌:“晖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
意思是说,华元鼓着两眼、腆着肚子,大模大样,装得很了不起,其实却是一个从战场上逃回来俘虏!
华元听到了,马上让手下的人也“讴”歌:“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
意思是说,宋国不缺牛皮,作盔甲的犀兕之皮也很多,丢盔弃甲算得了什么。
筑城的民众又“讴”歌:“从有其皮,丹漆若何?”
意思是说,皮革是不会缺少,但制作盔甲的丹漆又到哪里去弄呢?
华元气闷,又让人“讴”了一句:“去之!夫其口众我寡。”
意思是说,你们人多我说不过,我走了。
“讴”,是一种演唱形式,无乐器伴奏,多为群众的歌唱。讴的出现,显示出春秋时的音乐形式已经十分活泼了。
王豹被誉为“十二音神”之一,他就善“讴”,人称“韵吟王豹”。
王豹是卫国人,住在淇河边上。他流连在波光水影中,“讴”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儿,把自己“讴”成了春秋歌坛上上盛极不衰的著名巨星,“讴”成了音神。在《诗经》的305首歌中,仅是淇河流域的歌就有39首,中间很大一部分都归功于王豹。
对《诗经》做成巨大贡献的音神,还有绵驹。
绵驹是高唐人,史书上专门对他进行了记载,堪称是国家级歌星。他弟子众多,形成了浩大的民歌队伍。孔子在整理《诗经》时,专门收录了他的一些传唱作品,使其流传到今天。
这些由劳动人民“讴”出的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史,也使诗歌文化更加熠熠生辉。
扩展阅读
古代音乐史上的“十二音神”:罗公远、黄幡绰、琴音绵驹、韵吟王豹、猿音石存符、雷音孙登、叶法善、云音韩娥、凤鸣阮籍、虎啸秦青、鸟音薛谭、鬼音沈古之。
说唱音乐的鼻祖
儒学家荀子50岁了,鬓发染上了白霜,他到齐国游说讲学。齐国正在补充大夫的缺额,如此之巧,他被任命为稷下学士的祭酒。他终于从政了。
但他在齐国没有待得太久,倒不是因为年纪大,难以应付,而是因为,他提出了一个观点——齐国被四周国家威胁,若不发奋图强会被灭亡,大夫们都觉得他的言论危言耸听,纷纷诋毁他,逼迫他离开了齐国。
荀子走投无路,只好来到了楚国。楚国让他担任兰陵县令。
可是,依旧不安定,又有人嫉妒他,说他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
结果,他又待不下去了,只好又离开楚国,前往了赵国。
赵国很重视荀子,把他拜为上卿。楚国人听说了,又后悔了,急忙派人又请回了荀子,复任兰陵县令。
但不久,支持荀子的丞相死了,荀子又被罢了官。
荀子悲愤无奈,再也不想出仕了。他在兰陵安了家,一心治学,不问朝政。他教出了很多名震天下的学生,其中有韩非——伟大的思想家;有蒙恬——后来成为秦朝首屈一指的大将;有李斯——后来成为秦朝丞相。
荀子推究儒家、墨家、道家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哲学体系。同时,他还研究出一个关于音乐的闪烁成果——《成相》。
《成相》,有3节,每节的文字都差不多,又简明,又扼要,又上口,又押韵;有意思的是,每节的开头,都是相同的3个字:“请成相。”
“成”,意思是“终”,是指演奏或演唱一支曲的完毕;“相”,是一种歌曲体裁,源于民间。
之所以称为“相”,与乐器有关。在乐器中,有一种小鼓,就叫相,用手敲击,可发出咚咚的声响,用来节制演奏的快慢。所以,“请成相”的意思,就是指“请听我演唱一支相歌”,有些说唱的意思。
从这层意义上讲,荀子堪称说唱艺术的鼻祖了。
较之于纯音乐作品,这种说唱很有特色:既包括文学因子,如说、念白;又包括音乐戏剧因子,如表情、动作。
在论述成相时,荀子极其推崇正声。他觉得,乐曲中必须要审定一个中音,这样才能保持乐调的和谐,和谐才能优美,优美才意味着君臣、父子、兄弟、乡族臻于善境。
他还认为,正声能够很好地教化民众。人类对乐有一种自动的趋向,主动的追求,这是天性使然;乐是人类的调心之物。所以,若无正声,只有奸声,就会败坏人类的心灵,从而影响整个国家。他所作的成相,便是正声的代表。
成相的问世,标志着音乐文化越来越深广了。
扩展阅读
说唱有个特色:变文。变文是源自寺院的文体,讲一段,唱一段,宣传佛经中的神变故事。由于佛经中神变故事的图画叫“变相”,所以,这种说唱形式就叫“变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