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学学科学系列丛书:太空飞行轨道》:
关于椭圆星系的形成,有一种星系形成理论认为,椭圆星系是由两个旋涡扁平星系相互碰撞、混合和吞噬而成。据天文观测说明,旋涡扁平星系盘内的恒星的年龄都比较小,而椭圆星系内恒星的年龄都比较大,即先形成旋涡扁平星系,两个旋涡扁平星系相遇、混合后再形成椭圆星系。
还有人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来验证这一设想,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两个旋涡扁平星系经过混合的确能发展成一个椭圆星系。
加拿大天文学家考门迪在观测中发现,某些比一般椭圆星系质量大得多的巨椭圆星系的中心部分,其亮度分布异常,仿佛在中心部分另有一小核。他的解释就是,由于一个质量特别小的椭圆星系被巨椭圆星系吞噬所致。但是,星系在宇宙中分布的密度毕竟是非常低的,它们相互碰撞的机会极小,要从观测上发现两个星系恰好处在碰撞和吞噬阶段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这种理论的正确性还有待人们去深入探索和验证。
在恒星世界中,有很多是人们未知的天体和奇特的天体。脉冲星就是其中之一。人们最早认为恒星是永远不变的,其实有些恒星也很“调皮”,并且变化多端。于是,人们就给那些喜欢变化的恒星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变星”。脉冲星就是变星的一种。1967年,英国女研究生贝尔发现狐狸星座有一颗星发出一种周期性的电波。后来,科学家就把这种不断地发出电磁脉;中信号的未知天体命名为脉冲星。
脉冲星的一般符号是PSR。例如,第一个脉冲星就被记为PSR1919+2l。1919表示这个脉冲星的赤经是1 9小时1 9分,+21表示脉冲星的赤纬是北纬21度。脉冲星是20世纪60年代天文的四大发现之一。
1967年夏天,著名的英国射电天文学家休伊什和女研究生贝尔发现一个能发射无线电脉冲的天体。1 968年2月,他们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轰动世界的文章——《观测到脉冲电源》。后来这个天体被命名为脉;中星。
当时,他们发现这个天体很有规律地发射一断一续的脉冲,每经过1.337秒就重复一次。开始,他们以为是地球上某个无线电台发射的讯号,不过这一假设很快就被否定了。后来又怀疑是从某个具有“超级文明”的星球上发来的电报,最后才肯定这种脉信号来自一个未知的天体。
脉星并非或明或暗地闪烁发光,而是发射出恒定的能量流。只是这一能量汇聚成一束非常窄的光束从星体的磁极发射出来。当星体旋转时,这一光束就像灯塔的光束或救护车警灯一样扫过太空。只有当光束直接照射到地球时,我们才能探测到脉信号。这样,恒流的光束就变成了脉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