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学学科学系列丛书:生物研究寻古》:
甲骨文中的动植物知识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使用过的一种文字。这些刻在动物骨骼上的象形文字,有不少反映了三四千年前人们对生物世界的思考。
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动植物的名称,反映了当时人们已能根据动植物的外形特征,辨认不同种类的动植物,从而出现最早的动植物分类雏形。
通过殷墟甲骨文中有关动物的文字,可以发现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是非常细致的。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字的概括与总结具有很高的科学性。
1899年秋,清代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得了疟疾,就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买了一剂中药。王懿荣是金石学家,也是个古董商,他担任的国子监祭酒是当时朝廷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
中药买回来后,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有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画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
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非大篆也非小篆。
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进行深入研究,王懿荣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2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收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王懿荣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最后确定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
王懿荣对龙骨的收购,逐渐引起当时学者重视,而古董商人则故意隐瞒龙骨出土地,以垄断货源,从中渔利。王懿荣好友刘鹗等派人到河南多方打探,都以为龙骨来自河南汤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