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与启蒙
1919年3月21日(旧历二月二十日),我出生在江苏省海门市新河镇附近的一个农家。童年至15岁初中毕业,我是在农村度过的。我家世代务农,老辈人告诉我,五代之前的高祖父从长江口的崇明岛挑了一担行李,携带一妻一子,步行到这里新涨的沙洲上,开沟排水,垦荒种地。一代代传下来,家族有上百口人。清明时节,子孙们聚集在高祖墓前叩头祭祀。这样的一年一度的全族大聚会,我从幼年会走路开始,就去参加了。
祖父是个乡村医生,我幼年见到他时,他已是70岁左右留着白胡子的老人,还常去邻近人家出诊看病。祖父祖母生育七子二女,全都是种地务农。父亲排行老三,识字不多,是个十分勤劳辛苦而善于种地的庄稼汉,和母亲结婚后,从祖父处分到八亩地、二间半瓦顶芦苇墙的房屋,挑起了养家(饣胡)口的担子。除种麦子、棉花外,父母还种蔬菜(大蒜等)。他们将种的粮食等挑到新河镇去卖,逐渐积累起一些资金,能够供给我哥哥和我上学。作为一个勤奋朴实的农民,父母常受乡里有势力的人欺负,这样更坚定了他们要培养孩子上学、跳出农民阶层的愿望。父亲过于辛苦和节约,积劳成疾。1931年夏季,我12岁时,父亲去世了。
母亲是个秀才的女儿,文化水平稍高于父亲,能讲很多故事给孩子们听。她非常节俭勤劳,和父亲的严厉有时甚至粗暴相反,母亲对孩子非常慈爱,循循善诱,对孩子们的影响要超过父亲。父亲去世以后,她主持家务,乐于帮助较我们家穷困的亲友,乐于乡里的修桥补路等公益事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