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名中的“二战老兵”突出本书内容有别于国内抗战题材的特*性。因为印缅战区不是国内战场,它是太平洋战场的一部分。中国远征军既是中国军队,也是太平洋战场中、英、美盟军的组成部分。作为太平洋战争的亲历者,中国二战老兵的回忆和自述便成为不*多得的二战史料,填补了中国二战历史的空缺,有力佐证中国军队在二战中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2.宏观角度的历史更易让人看到历史事件的全貌,微观角度看历史则能让历史更显生动。本书从微观的角度让读者了解:兰姆伽基地的严格整训使中国驻印军战斗力如何得到*大提升?士兵们对美式武器装备的认知和使用体验如何?他们对美军教官和英军是何看法?驻印远征军心目中的史迪威将军是什么样的?他们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战斗以及他们战斗之外的日子......从这本书中你能读到栩栩如生的讲述。
3.书中口述的二战老兵是那个年代很宝贵的学生兵,大都是初中以上学历,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强,能够兼顾理论和实践,所以能将很多当时的具体作战和生活细节描述得很清楚。对于已具备一定程度的军事常识和抗战历史储备的军事爱好者,本书挖掘出很多以前被忽略的细节,对于当时的驻印远征军官兵的了解,也能*具体*丰满。
4. 这本书讲述了印缅战场上发生的真实故事,而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来中国军队在国际战场*次取得扬眉吐气的重大胜利就发生在这个战场。
80年前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中相继对日宣战。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中国驻印军扬威异域,他们反攻南亚涤荡缅北,全歼日寇常胜师团,重新打通国际大通道......这是近百*来中国军队在国际战场*次取得扬眉吐气的重大胜利。
书中的52名中国驻印军老兵,大部分是昔日响应“十万学生大从军”号召以抗日救亡为己任投笔从戎的莘莘学子,他们发挥所学专才,担任翻译、军需管理、航空、通信技术等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老兵们弥足珍贵的口述实录和历史图片,生动再现了印度兰姆伽基地的严格军训、印缅激战和中国军队与盟军友谊等等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印度从军 001
重庆参军第一人 邓述义 003
印度从军 刘定勋 009
通讯营纪事 吴铭绩 015
军营逸事 高振镛 022
从军的人们 陈永益 026
远征日记 胡冬生 032
峥嵘岁月 吴玉璋 035
异国他乡的军旅生活 钟光钧 042
我的美国朋友 刘树瀛 047
难忘兰姆伽 刘拙公 050
军训岁月 053
一腔热血为报国 邱枫 055
缅甸战场花絮 丁涤勋 063
从军杂记 周明道 067
我在印缅战场当军医 薛庆煜 070
文星、武星、报国心 周文星 075
我的远征之旅 唐振文 085
在兰姆伽的日子 黄书泽 090
激战印缅 095
偷渡南高江 孟化新 097
激战南帕卡 潘克勤 101
索卡道之战 刘绍东 106
征战缅北记 张祖基 109
缅北遭遇战 昌克中 114
惊心动魄密支那 王汉忠 117
我带着一四八团打鬼子 王大中120
亲历 师临先 124
盟军友谊 135
印缅战地纪事 李祚达 137
雷多·密支那·新平洋 黎永才 144
难忘生涯中特殊的朋友 孔详理 150
战争年月 李德润 153
远征忆事 李安澜 156
从军记 马家仪160
史迪威二三事 王楚英 167
48医院的“沙尔基” 贾毓琦 173
中国兵与美国盟友 陆涵玟 178
翻译:盟军桥梁 汤毅强 183
战区杂记 187
那一年,我十九 黄跃中 189
我在印缅工兵营 王伯惠 193
飞越“驼峰”之后
——一个随军译员的报告 王瑞福 198
我押鬼子修公墓 黄隆炽 211
我的翻译官生涯 苏先功 215
远征岁月 王家鼐 218
救国雄心 王廷驹 222
战地印象 周健铭 227
打回祖国去 李九龄 229
舞台 何恩波 233
一些串起的点滴 江天一 238
趣味生活 苏子良 243
忆往昔 杨毓骧 247
远征行 李铁椎 251
难忘密支那 徐文 256
耄耋之年的回忆 欧阳振261
从军抗日 杨义富 264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印缅战区大事记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