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吴小彤二十四篇经典历史散文,这些行云流水、字字珠玑的篇章是散文,又是随笔、杂感的交错与融合;是随笔,又是历史“真实”的人、事、关系和故事再现的篇章非虚构;是某类更为特殊的人、事非虚构,却又是基于想象之下去打捞历史实在、真迹和基于真实想象的小说之写作。这种基于文化和传统的真实而再次以非虚构的面貌进行文学再现时,是非常奇妙、有趣和文学化的一种尝试,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提供了可能。
吴小彤的散文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情怀,展现了中国历史英雄人物舍身报国、忧国忧民、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她以飞扬的文采、练达的文字和信手拈来的词章典故,形成“用现代文学书写古典精神”的写作特色。
杏花轩梦记
我在盈国期间居然一病不起。
盈公在国都西郊何郡赐我宅院一座,早春时节,窗前的几株杏树花开得正盛。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我自侍从们的口中得知盈军在西南疆节节败退,祁国李将军步步紧逼,盈国上下如惊弓之鸟。
天下大势,分分合合。荆高祖平定中原、一统天下,柳氏统治天下三百年整。而后天子年幼,宦官当道,皇亲国戚诸侯藩王争斗不休。诸侯割据,形成东洛西宁南祁三足鼎立、尹国四面受敌的局面。而盈、毕、赵在南,夹缝之中朝秦暮楚。襄、魏虽然在北,但夷狄之土不足为虑。柳荆如今只剩宁、祁之间的弹丸之地,与舒、倪、申相接。此东南三国,地势崎岖,易守难攻。
尽管尹国已至苟延残喘之时,我仍为太子,家父仍是一国之君。虽不能以卵击石,但可与虎谋皮,绝不可坐以待毙。思来想去,只有出此下策:在我及冠之日,家父将我送去宁国做质子,将二弟送去洛,以示修睦之心。
在宁国的两年还算风平浪静。一日,家丁突然来报说祁国皇子求见。我大为不解,我此时寄人篱下,有名无实,祁国疆域千里,兵多将广,见我何用之有呢?
你自称是祁国皇长子,只可惜母妃是赵国人,身份低微,皇位与你无关,你三弟才是备受宠爱的真太子。不过,皇长子的身份倒是好用的,如今宁国与祁国结盟,故祁使长子为质,纳质为押,入侍为臣。你说,你我二人同为质子,住得近了,故而冒昧拜访。交谈间,我虽是虚长你五岁,多读了几年书,若论起心思缜密、干脆决绝,我根本无法与你相比。自知生逢乱世,命如蝼蚁,可我还信礼乐之教、君子之道。我不耻于你的心之所向,但又怕今后一旦与你兵戎相见,一败涂地。不过想来宫闱斗争,外戚争权,你见过太多的尔虞我诈、世事炎凉,也别无选择罢了。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北国春暖花开之际,你我二人于院里花下品茶,聊起天下事。
“高兄,”你说,“你院子里的杏花真好看,我这么多年都没见过。”
“没见过?”
“是啊,杏花多生中原之地,祁国在南,哪有杏花呢?还是这里好。”
“唉!江山虽美却终非故土,东望故国,不知何日是归年。”
“但是高兄你还有国可归!若能忍得一时,日后归国,你还可做一朝天子,济世经邦,安定社稷。任天下风起云涌,你还能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你还能做一世明君、位列宗庙、名垂史册。”
“我呢?”
夹缝求生,我想的仍旧是梦归不恨故山深,也有报国有心身潦倒,日日煎熬,生犹可厌尊前客,恨不能诛镜里人。而你不以苍生为重,满心功名利禄,可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也罢,求仁笑孔丘。
如今想来,不过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
这几年宁国南扩,我尹国北疆无战事。你我二人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吟诗作画,障泥油壁催梳掠,曾驰道同载,上林携手,也曾亲如兄弟。他乡遇故知,仿佛真的是生死之交。再想起,真荒唐。你与我为友,不过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在虎狼之国,别无选择。我早该想到,终有一日,道不同不相为谋。
可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高公子!高公子!”
“夜深人静,你们在此大呼小叫,所为何事?”
“祁国陆公子已在院内等候,说有紧要事相商。我说公子早已睡下,他执意不听,偏偏进来,拦都拦不住。”
子明?想你深夜冒雨前来,想必是有什么要紧事。
要紧事?张机设阱,靠得不还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假作真时真亦假,谁能看破?
“高兄,想来门外若无南北路,世间应免别离愁。过了今夜,你我——不会再见。”
可你约定的为质之期未满,擅离便是重罪!
你告诉我,祁太子刚愎自用,寡恩少德,苛对臣子,众叛亲离。一日狩猎之时,身边无人,马匹受惊,被野畜所杀。随后各皇子争权,危及国本,祁公大怒,急火攻心,再加上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竟一病不起。神医术士,各施良方,亦无力回天。祁公虑你在外为质数年,饱经沧桑,知民间疾苦,故而命近臣急召你归国,议立储事宜。
“高兄,我在宁几年,多得你照拂,感激不尽。本以为孑然一身、落魄他乡,一无所有,难以为报,谁知竟有今日之变。可思来想去,这太子之位宁愿没有。想日后你我各自为君,生逢乱世,身不由己,只怕终要战场决生死。兵戎相见、成王败寇并非我所愿。故而近日,我愿发誓,只要你一日为君,我一息尚存,两国修葺城垒,治理域内,理辞讼,劝农桑,边境永无战事。”
三年故去,言犹在耳。可惜时不我待,难争朝夕。你归国一年后,祁庄公驾鹤西去,你继位为君,一统河山。曾经争权的兄弟多数做了泉下鬼,剩下几个也都发配边疆。
你年少为君,胸怀大志,祁国自是蒸蒸日上。你施展远交近攻之策,尹公心慌不已,我在宁国为质期满,刚回故国,便马不停蹄飞奔祁国而去。
我曾以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祁庄公在时,你以孝行名天下。庄公与尹尚安,守孝未完,你不改父道,定与尹交好。可没想到:于你而言,孝道不过是表面文章,实则取荣名以自利。
我曾以为,所谓君子,驷不及舌,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你曾发誓不刀兵相见是出于真心实意。可没想到,于你而言,君子之道不过一千古笑柄而已。
我曾以为你我二人歃血为盟,异性兄弟也可亲如手足。你离开前夜,把酒言欢,说的还是生死与共,富贵不忘、患难相当。可没想到,这不过是缓兵之计,权宜之策。
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司马昭之心,只有我不知。
故友相见,千里重逢,我也曾喜出望外,延颈鹤望,怨虽快马加鞭却不能一日千里。可你,毫无往日风范,君子气度荡然无存,赫斯之威,一如天王下界。
陆子明,不敬。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祁公,不是么?
天下大势,群雄逐鹿,生民磊卵。所谓生死荣辱,不过是一念之间。身为一国之君,祁公怎可不顾布衣黔首、平民百姓?怎可不听几朝老臣、皇亲国戚?怎么会不想一呼百应,怎么会放得下生杀大权?
又有谁能为一点情谊,放下生前身后名?
我在祁国,如履薄冰,生怕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可不过数年,你假称尹侯不向天子进贡,与宁国合兵伐尹,御驾亲征,号称替天行道为民除害。尹国两面受敌,难以为继。而我,束手无策。
霜降之日,正是你生辰。也是霜降之日,尹都破。
王宫沦陷,尹侯无过,却要与亡国昏君同类,声名狼藉、遭万世唾弃。祁人入城,尹侯自知愧对万民,回天乏术,以身殉国。王公贵族,无一人苟活。
二分尹国,千秋功成,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万寿无疆!
我亡国之臣,丧家之犬,寄人篱下、苟延残喘。每天向北而泣,寝食难安。你何不取我性命?生如毒酒,解药唯有一死。穷途末路,遥想当年事,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愿效屈原之节,自投汨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命断辞人路,骸送鬼门前,所需不过匕首一把。可思来想去,途死无益。国仇家恨,全系我一人身上。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祁国举国欢庆,王公百姓尽皆沉浸于欢喜之中。祁公凯旋未归,府上众人见我日夜嚎哭,茶饭不思,想我不过漏网之鱼、无力翻身,等祁公回国定将我处死绝后患,便疏于对我的看管,以致我在一深夜成功出逃。
这两年间,我亡命天涯,奔走于各诸侯之间,合纵连横只为与祁公为敌。我也望能折冲樽俎间,制胜在两楹。可无论如何悬梁刺股、巧舌如簧、秦庭痛哭,也抵不过我终究是尹国的太子。
诸侯各怀异心,又见尹国前车之鉴。祁公杀鸡儆猴做得干脆,一时间无人愿与祁国抗衡。
又是此时,传言说祁公赏各地刺客重金求我项上人头。
罢了!没想到你失德弃义,原是这般豺狐之心,竟能使得出如此手段。置我于立锥无地,走投无路,举步维艰的境地。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又一年月圆,我被困在舒地独过中秋。舒伯志向短浅,听不进谏言,还做着若是与祁国交好祁王还能许以封地的黄粱美梦。正值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之际。王孙贵族,富家巨室,莫不款步危楼,临轩赏月,对酒当歌。
夜深,府外游人嬉笑声不绝于耳,只有府内一片死寂。我茕茕孑立,无家可归。
于是我便早早睡去,只因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一夜做梦不断,梦里又见严父慈母、又见故国千里江山。往日种种一一重现。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谁料峰回路转,天不亡我。在舒地滞留许久,忽闻盈公遣使来舒,邀我速速赴盈共商国策。我不禁欣喜,盈祁两国接壤,想必是日前祁国大军压境,盈公心慌,又想起我来了?
我快马加鞭速速奔盈国而去。不料连日奔波,担惊受怕,又逢大雨,以至途中旧疾复发,日益加重,到盈时已难以面君。
盈候为人温柔敦厚,对我恩礼有加。他想,我旧疾复发大概是心病,故赐宅院一座,近尹国故地。盈候知我喜欢杏花,故在宅中种杏花数株,赐此宅名为“杏花轩”,以解我思乡之愁。
只可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虽说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可此宅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日愈严重。连日来头痛欲裂,不时呕吐不止、山珍海味如同嚼蜡。病骨支离、走到庭院都是奢望。时常不知身处何地,眼前有何人。身边琐事,我也已无暇顾及。
今日大夫走后,我拿起床头的《战国策》数卷,本想着书如药可解顽疾。可不想韦编三绝,不能解惑,看得久了头晕目眩,一片模糊。
“高公子!高公子!有客来访!”
“不见。”
“高公子!贵客远道而来,您可千万不能不见!”
“不见。”
门骤然而开。“高兄,你熟读圣贤之道,有朋自远方来,你就是这么迎客的?”
哪怕是楚王曾此梦瑶姬,也是一梦杳无期。杏花轩,我倒是做了大梦一场。
昨日之日不可追,今日之日须臾期。如此如此复如此,壮心死尽鬓生丝。
“在下即便躲到天涯海角,祁公都能找到。”
“我志在取天下,寻一人又有何难?更何况,你说盈公明知道尹地为我所有,早有重兵把守,为什么不让你在京城养病,竟要把你安到这里来?”
不必多言,此身已老,触事心凉。
“祁公白龙鱼服,千里迢迢,舟车劳顿,想必不是来解惑的。”
“这么多年过去,高兄仍旧丝毫未变。何郡如今已为我所有,你不过是我的阶下囚。我可以给你两条出路:其一,随我回祁都。你我多少算是结义兄弟,此情此景于心不忍。你若是跟随我回去,我可以找祁国最好的大夫医你,我也可以赐你宅院一座,还可以放何郡百姓一条生路。其二,你也可以不跟我回去。”
言罢,你命侍从递来一个小瓷瓶,放在我床头。我隐约见它封如密坛。
“高兄,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世事多磨难,我有解药一瓶,随你使用。”
“不过,何郡我不会留一条活口。”
事到如今,别无他法。
白首狂夫,流乱而渡。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阁中弟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人们害怕了,生怕浩淼的江水真的夺去了你那骄傲的眼眸,生怕汹涌的波涛淹没了你清瘦的身影,生怕再也无法感受你那无所畏惧、风流倜傥的风采了,生怕……
于是,大家坚信江中的龙王招你做了女婿。
窗外风声凄厉,如泣如诉。不知漂泊在千年风雨中的你是否安好,当你那一袭清瘦的背影从我的视野里渐行渐远的时刻,你那飘逸潇洒的风采却永远留了下来。你好像一只俊逸的云中孤雁,在我的心中留下了刻骨的痕迹,让我的世界永不寂寞。
可是我,已经知道这是一个青葱少女写下的历史散文,就不能不为那眼前的年幼和历史遥远的衔接,感到茫然而不可接受、不可理喻,无法用想象的脚步去丈量今天与古远的距离……
——著名作家 阎连科
吴小彤在文中以沉静的目光和冷峻的笔触,对这一段历史进行了凝视与深思,如同电影中的定格镜头,读起来既有一种美感,也对人有所启迪。……文章格调清新、古朴典雅,富有文采,见解独到。
——著名评论家 彭成梁
“传统”并不是一种对立于“现代”的存在,而恰恰是我们今天所需的精神资源与文化之根。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深处时,我们会发现这种古典精神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和勃勃生机。
—— 吴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