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那么多,但汉字究竟应该怎样学才能让孩子不仅产生兴趣,又学到干货?田舍之老师的这一套书结合了书法、国画、汉字公式、汉字故事、历史传说等诸多要素,深入浅出地为孩子们带来一道汉字大餐。让汉字跳出纸张,让古人的智慧感染孩子。一套书学会 150余个汉字,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好的国学智慧。
“汉字中国”系列图书是一套专门写给孩子看的文化随笔,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形式,书写属于中国的故事,带领孩子们认识汉字之美,了解中国古老的智慧,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发明,认知汉字,不仅是掌握一项语言表述的工具,更是获取远古智慧的门径,汉字同时又是我们日常生活*熟悉*常用到的,因此,从常见的一些汉字入手,能取得孩子们较强的认同感。从汉字的角度解读《庄子》,也带来非常新颖有趣的效果。
鹏程万里
这个世界,越来越丰富了。我们懵懂着来到这个世上,慢慢睁开眼睛,开始一点点地熟悉、认识身边的人和事物;然后,我们学习,最大可能地探知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再后来,我们思考,并试着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甚至去创造、发明许多新鲜的事物,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精彩……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周,就是一个能把自己领悟出的哲理,创作成一个一个鲜活、生动的寓言故事的人,后世尊称他为庄子。
庄子说,在遥远的草木不生的北方,一个很深的大海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这种鱼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天,鲲化成了鸟,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的双翅像是遮天蔽日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海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借着海面极速旋转的狂风,直接冲上九万里的高空,然后穿越云层、背负青天,飞往南方的天池。
寒蝉和小雀看见南飞的大鹏,讥笑道:“它这是打算飞到哪儿去啊!我们奋力一跃,飞到几丈高就落下来,甚至常常会碰到树枝,都飞不到高处。但这有什么呢?就这样在蓬蒿丛里盘旋,不也很快乐吗?何必非要跑到九万里的高空,向遥远的南方飞啊!”
庄子说:“你们这两个小家伙懂什么!那些小蘑菇,早上生出地面,晚上就死了,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月圆月缺。你们这些夏天出生、秋天就死去的蝉,也不会知道什么是四季变化啊!怎么可以随便嘲笑鲲鹏的志向呢?”
小雀说:“我知道什么是四季,什么是年。”
庄子说:“我们的小智慧比不上那些大智慧,我们说的小年比不上那些大年。楚国南边有一只灵龟,五百年对它来说只是一个春季,五百年对它来说只是一个秋季,上古的时候有一种大椿树,八千年对它来说只是一个春季,八千年是一个秋季,这些大年连我都不知道啊!”
蝉和小雀呆呆地望着天空,好像听懂了庄子的话,又好像很是彷徨、疑惑。
其实随着成长和进步,在渐渐丰满、充实的日子里,我们也越来越多地遇见彷徨和疑惑,比如面对选择,比如判断是非,比如思考生命的去向。甲骨文中有这样一个字:十字路口中间,一个拄着手杖的人,大张着嘴巴左顾右盼……这是迷路了吧,不知该何去何从?这个字,是疑惑的“疑”。
(疑)
《说文解字》中对“疑”的注释是“惑”。“惑”上面的“或”字,最早的字形由表示城郭的“口”和“戈”组成,本义是有军队守护的疆域,是“域”和“国”的本字。需要用“戈”来镇守和捍卫的国界必然是清晰、明确的,后来怎么会引申出“或许”、“或者”这样不确定的含义了呢?以致于后来加了“心”组成“惑”,会不会也是由疆域边界的会意而来的?
(或、惑)
我们习惯了用是非判断事物,甚至有时会非黑即白、泾渭分明,这真的算是一种智慧吗?有没有一种可能,正是因为我们太过于自我,甚至武断的判别,最终导致了“惑”的产生呢?我们常常活在自己设定的局限的思维里,常常过于执着地固守着狭隘的边界,于是会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屏障,亦会由此生出诸多的困顿、纠结和烦恼。
“惑”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是“乱”,最早的“乱”字像是两手抓持、绞缠在织机上的丝线。“剪不断,理还
鹏程万里 /001
游刃有余 /010
专心致志 /018
量力而行 /024
井底之蛙 /031
螳螂捕蝉 /038
濠梁之辩 /046
相由心生 /052
以己度人 /059
朝三暮四 /065
木雁之间 /072
大而无用 /081
所用之异 /087
涸辙之鲋 /095
呆若木鸡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