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的奥运会上,一名中国男子用古陶埙演奏的古曲《楚歌》令全世界的人认识了中国七千年前半坡人创造的古老乐器。从陶埙身上,我们可以感觉到祖先的生活,陶埙吹出了秦腔的第一声,如今陶埙和汲水的半坡姑娘一起成为半坡遗址的标志。
埙的历史虽然久远,但它的发展演变却非常缓慢。从一孔到六孔经历了约三千年的时间,直到殷商,它的造型才稳定下来,发音孔增多到五个,表现力极为丰富,已能演奏八度内的各个半音。后来,埙作为乐器进入宫廷乐队,根据古代音乐的雅乐、颂乐之分,被划分为雅埙、颂埙。汉代时,陶埙的形状再度发生变化,逐渐定形为下平上尖的卵形,并且出现了表现力更加丰富的七孔埙。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赋予了埙的演奏一种神圣、典雅、高贵的精神气质。几千年来,埙一直都为九五至尊的皇族所独享,被封建帝王们封为“雅乐”盛行于宫廷。《诗经·小雅·何人斯》里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天之诱民,如埙如篪”的诗句。讲的是埙与篪的合奏,和谐自然,如兄弟之睦,描写了埙在古代宫廷盛典中的演奏情景。如今,陶埙已在中国民族乐队中得到普遍使用,更有不少著名的音乐家专门为埙谱写了乐谱。让这古老的埙奏出新时代音色。
我们同样不知道的是半坡人是不是蓝田猿人或是大荔人的后代。在半坡人、大荔人和蓝田猿人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周秦汉唐那些时代的人的先人。
半坡人非常聪明,他们选择在浐河下游覆盖有黄土的二级阶地上,背依白鹿塬,与沪河相距只有800米。也可以说是依山靠水的地方,在森林的边上,也是在大平原的边上,在河的边上,靠水近,阳光充足,可以避开洪水、暴雨的袭击。
22种、100多个刻画符号不是随意刻划出来的了,连同大地湾遗址、双墩遗址和贾湖遗址里所发现的刻划符号,可以表明这是在甲骨文出现之前的文字雏形,是处在变化过程中的文字符号。不要忘记,就在半坡文化晚期,黄帝的史官仓颉出现了,他在从刻划符号演变成甲骨文的过程中起了关键的集成作用。反过来值得我们思考,如果没有这些刻划符号,仓颉能凭空创造出让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文字吗?
对照古代的历史文献、一代代相传的传说和现实的考古,我们可以初步地确认,这里是炎帝时代的生活地。很多记载中都说炎帝的兴盛时代早于黄帝,那么其早期文化遗存也应早于庙底沟类型(黄帝时代的文化遗存)。有专家考证炎帝部落的中心地域在渭河上游宝鸡一带,这里恰好也是仰韶文化一期的半坡类型的发源地。因此,炎帝与半坡类型文化就可能存在对应关系。考古发现半坡类型在约公元前4300年突然衰落,而被东庄类型(庙底沟前身)色彩浓厚的“史家类型”所取代,这可能是黄帝文化对炎帝文化的影响。从总体上来看,半坡类型可能属于炎帝部族所创造的文化。对半坡文化的深入研究是我们了解、打开炎帝时代的关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