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主角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光芒,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趣味,最关键的是,在人生的大戏里,你必须把自己锤炼成一名一流的导演,然后才会是自己永远的主角。
我有一位影视界的朋友,是那种难得的不浮华的女人。有一次,我们谈及一个正走红的导演,她淡淡地说:“虽然他目前的市场状况挺好,但就我看来,也不过仅此而已,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发展。”
“何以见得?”
“我差点儿加盟他的一部片子。但是拍戏的第一天,我就退出了剧组。你知道为什么吗?”朋友笑道,“他居然对我说:‘你别这么演,这么演太夺目了,你是个配角,不能抢主角的戏。’”
“配角能抢主角的戏吗?他说得有道理吗?”我不解。
“如果主角演得好,配角能抢走她的戏吗?如果主角很平庸,作为配角是不是一定要显得更平庸?”朋友言锋尖锐,“我不是不注重大局,我可以少要镜头。但是我不能不全力以赴地演好我的角色,哪怕是一个最微小的角色。因为,无论导演怎么为我定位,我是我自己的主角,永远都是。”
她的话,忽然激起了我的感动。
在人们的习惯认识里,主角就是主角,配角就是配角。就像大人物就是大人物,小人物就是小人物。二者属于截然不同的世界,没有统一的可能。但实际上,主角固然是主角,配角其实也是“主角”。一部戏里,其实没有大小角色之分,也没有主角配角之分,有的只是自己的台词自己的戏。正如本质上,大人物是自己的小人物,小人物是自己的大人物。茫茫尘世里,其实没有大小人物之分,有的只是自己的灵魂自己的心。
“三流导演要求主角差,配角就得更差;二流导演要求主角好,配角便无所谓;一流导演要求主角和配角必须一样好。角色可以有轻重之分,但是演技不能有优劣之别。”朋友如是说。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主角出色是主角的亮丽,配角生辉是配角的风采。看似名目不同,实则各领风骚。亦如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光芒,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趣味,最关键的是,在人生的大戏里,你必须把自己锤炼成一名一流的导演,然后才会是自己永远的主角。
励志箴言
每一个人都是生活中的主角,并非有人将我们置于卑微的位置我们就成了卑微的人物。所以,就算有人不拿我们当回事儿,我们也不能轻视自己。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做个无愧于自己也无愧于生活的主角吧!
只要你是对的
人生成功的支点,常常就在于面对别人的纷纷否定,而自己的心灵却从不迷失。
1950年9月20日,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作曲家王莘,将他创作的《歌唱祖国》歌曲原稿寄给一家报纸的文艺副刊。
不久,王莘收到了那家报纸副刊编辑的一封退稿信。读罢退稿信,王莘又再三读了读自己的作品,越读越觉得那位编辑的意见仅是一己之见,自己的作品还是十分令自己满意的。于是,王莘又满怀希望,把《歌唱祖国》又寄给了另外一家报纸的文艺副刊。
但没多久,那家报纸也十分客气地把《歌唱祖国》退回来了。
是不是自己的作品真的没有达到发表的水平?拿着退稿信,王莘把自己的作品认真看了又看,但越看,王莘就越认定《歌唱祖国》是一首十分难得的得意之作,没报刊愿意给自己发表就算了,但好作品决不应当被埋没。王莘自己将《歌唱祖国》刻蜡板印了十几份,寄送给自己的一些朋友,征求朋友们对自己作品的意见。没多久,时任天津音乐工作团合唱队队长的王巍打电话告诉王莘说,他认为《歌唱祖国》是一首十分难得的佳作,他已经组织了十几名青年演员,开始《歌唱祖国》的试唱。这群年轻人演唱两遍后,立刻激动万分地说:“这真是一首难得的好歌,曲调优美流畅,真是太棒了!”
1950年底,中国唱片厂到天津来选歌,他们一听完《歌唱祖国》就激动万分地说:“这首歌太美妙了,我们一定要选这首歌!”就这样,《歌唱祖国》被灌进了新中国第一批唱片,从此不胫而走,唱响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2003年国庆前夕,《歌唱祖国》的镀金光盘被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
如果当初王莘先生在接连两次退稿后自己的心灵也给自己退稿,如果王莘先生遭到别人否定后也轻易地把自己否定,那么,会有《歌唱祖国》的至今袅袅绕梁不绝吗?会有《歌唱祖国》这首经典歌曲的经久不衰吗?
只要你是对的,就不要轻易去否定你自己。只要你是对的,你就要执著地去坚持。人生成功的支点,常常就在于面对别人的纷纷否定,而自己的心灵却从不迷失。
励志箴言
被你视若珍宝的东西在他人眼中未必就是珍贵的,因为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如果你怀揣的的确是珍宝,那就不要因为众人的怀疑而怀疑它的价值。只要你执著于正确的选择,伯乐总会出现的。
没有一种冰不被自信的阳光融化
冰看似在一夜之间融化,但实际上是在很早以前,从最寒冷的那一天开始,冰已经融化,只是没有人注意到。
多年前,那时高考很不容易,在我的故乡,一个城市里的学校有50多个学生的班上能考上10个就很不简单了。一个落后的村庄就更不用说了,一年考大学的十几个人中间只有一两个人如愿以偿。
我上高三的第一年名落孙山,从此一蹶不振,整天浑浑噩噩,像一棵蔫了的草。一张没有带给我荣耀的成绩单将我隔离在理想世界之外。当时我一气之下想撕碎课本,认命与庄稼为伍,从此不再读书。父亲一直是乐观的,他没有责怪我,默默地拉住我的手,说:“孩子别这样,东方不亮西方亮,人活一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过不去的坎,再复读一年吧,哪里的麦地不长庄稼?!”
那段时间我每天陪着父亲下地挖蒜、割麦、翻地。休息的时候,父亲总是以他的农村哲学给我灌输诸如“车到山前必有路”“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类的道理,但他从不提及落榜之类的字眼,我知道他在忍受着内心的疼痛强装笑颜小心地呵护着儿子可怜的自尊。我在内心深处用消极生活的态度筑起的壁垒被父亲的安慰一点点瓦解,最后崩溃。我可怜的父亲就像一头永不知疲倦的黄牛,一边在生活的阡陌上耕耘着那几亩并不肥沃的土地,一边在生命的田野上守望着我们这些因一时的风雨而倦怠、叹息的庄稼。
暑假过去了,新学期我卷起书本又重新加入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行列之中。送我上路的那天,他特意刮了胡子,将脸洗得干干净净,穿了一身平时不怎么愿意穿的新衣服。我知道他是想以这种新的面貌潜移默化他的儿子,希望我以新的成绩来回报他全新的期待。我上车了他只说了一句“你肯定能行的!”车开动了,车窗外九月的阳光将父亲结实的身影照耀得格外高大,我鼻子一酸,几乎掉泪,但强忍着没有让脆弱的泪水掉下来。父亲如此相信他的儿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自信呢?
高三的学习是很紧张的,每当想偷懒时我总是不由地想起父亲的那句话“你肯定能行的!”于是奋起、埋头、苦学。那年暑假期末考试我考得并不怎么理想。回到家里我如实相告自己的成绩,父亲说没事的。
我尽可能多地帮父亲多干一些农活,以洗刷因学习的失误带给父亲的痛苦。
有一次在河边放牛,累了,我和父亲坐在河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父亲抽烟,我埋头,一脸的心事。看着河面上结得厚厚实实的冰,父亲突然问我:“你知道冰什么时候开始融化的?”我不知他为什么要问这么简单的问题,脱口而出:“天气变暖,气温升高的时候。”父亲笑了,一脸的执著:“不,孩子,你错了。冰看似在一夜之间融化,但实际上是在很早以前,从最寒冷的那一天开始,冰已经融化,只是没有人注意到。你的失败不就是暂时的寒冷吗?没有一种冰不被自信的阳光融化,其实只要你自信,这失败的冰早就融化了。”夕阳的余晖洒在父亲身上,脚下看似坚硬厚实的冰在水的起起伏伏中一点点融化。真的,仔细观察确实如此。父亲的意思我懂。
那年七月我被西安的一所重点大学录取。应证了父亲说的那句话“冰实际上是从最冷的那一天开始融化”。
现在,我们度过了最寒冷的时候,幸福的阳光每天都慷慨地洒在我们身上,我知道,没有一种冰不被自信的阳光融化。
励志箴言
自信是迈向成功的原始动力。生活不论遇到多大的挫折,只要你依然自信,便能用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化失败为动力。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战胜的,重要的是要始终充满自信。只要你自信,失败之冰便可一一融化。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明星
每个人也都是自己的明星。因为总会有几个人那么喜欢你,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他们喜欢你甚至崇拜你,把你当作手心里的宝贝
前些天我去开笔会,大家相互恭维着,说久仰久仰,说你的名字早就如雷贯耳,的确是,小圈子里,谁不认识谁呢,主持人介绍到我是——中国著名作家。我很受用,虽然说有点夸张,但是谁不爱听奉承话呢?
何况在当地的确是有很多人认识我,我开的多是这种笔会,一到大家都说,作家来了。
我以为,很多人是认识我的。但我有一次去一个老先生家,他正在给人编一本诗词,在我们这个城市极其有名,我觉得所有人都认识他,就像我感觉自己也被所有人认识一样。
但他不认识我,他说,不要觉得许多人应该认识你,那些和你无关的职业的人不会知道你是谁,比如那些出租车司机,比如那些摆摊卖水果的人,他们怎么可能知道你是作家?他们只认识自己那个圈子的人,那个圈子的明星。
是啊,那些走街串巷的人怎么可能认识我?即使巴金又如何?那是与他们的生活无关的一个人啊。
而给我印象更深的一件事是,《同一首歌》要来我们这座城市,我费了很大力气搞了几张票,据说有很多明星,宋祖英、那英和王菲、齐秦什么的都要来,说好了我要带着奶奶一起去的,我要让奶奶感受时尚!
但奶奶说,宋祖英是谁啊?王菲是谁啊?我不认识她们,我要在家听京戏,你知道梅兰芳比他们可强多了。
在我看来的天皇巨星在奶奶那里却没有任何意义。
就如同我的小舅喜欢看赵本山的小品,他只承认中国有一个明星是赵本山。我的弟弟喜欢迈克尔·乔丹,他总用不屑的口气跟我说,中国那些明星也叫明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明星,而我的父亲说,每个人也都是自己的明星。因为总会有几个人那么喜欢你,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他们喜欢你甚至崇拜你,把你当作手心里的宝贝,关心你,牵挂你,你的一举一动比所有人都让他们动心。
不是吗?当姐姐家的小孩子在屋里跳舞时,所有人什么都不去看了,哪管电视上正演着什么明星的戏,大家关注的只有这个五岁的小孩子,她唱着跳着,感觉自己被目光包围,爷爷奶奶的夸奖,叔叔姑姑的表扬让她看起来更神气。
当乡下二姨在全村人面前扮上相唱评剧时,她说自己感觉比皇后还神气呢,他们村里的人都只认她,如果说谁比她唱得好,那村子里的人准跟你急,他们会说:“你们懂艺术吗,懂吗?”他们用的是艺术这个词。
我觉得我二姨其实唱得很一般,但在她那个村子里的地位简直是无人能替代,估计毛阿敏去了也会感觉郁闷。
这还不算更离奇的,有一次我去徽州旅行,在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有人竟然不知道布什和萨达姆是谁!他们听着黄梅戏,坐着藤椅懒懒地晒太阳,好像这个世界与他们无关一样,凭什么要知道布什和萨达姆!
如果你非认为你自己必须让所有人都知道,那你是自找没趣。朱时茂开车闯了红灯,警察让他停下,他说的话是:“我是朱时茂,你不认识吗?”警察给他的回答是:“我是警察,只负责自己的工作。”
所以,我懂得了谦逊,知道自己不过是在一个小小的领域里有了一点点成绩,大多数的人不认识我,即使圈子里的人,也有很多人不认识我,这很正常,但我知道自己是妈妈的宝贝,是父母的骄傲,是爱人疼爱的人,是朋友喜欢的人,这就够了。
励志箴言
明星有属于自己的大舞台,并可以在舞台上尽情地挥洒自己美丽的人生。普通人也一样,亲人、朋友等为我们筑造了舞台,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自信,我们便可在这舞台上尽情地挥洒自己的理想与热情,演绎精彩的人生。
谁拉你走向了平庸
一个优秀的人才,他的自信力恒久不衰。
有这样一个试验:
一个长跑运动员参加一个5人小组的比赛。赛前教练对他说,据我了解,其他4个人实力并不如你。结果,这个运动员轻松地跑了个第一名。后来,教练又让他参加了另外一个10人小组的比赛,教练把其他人平时的成绩拿给他看,他发现别人的成绩并不如自己,他又轻松跑了个第一名。再后来,这个运动员又参加了20人小组的比赛,教练说,你只要战胜其中的一个人,你就会胜利。结果,比赛中,他紧跟着教练说的那个运动员,并在最后冲刺时,又取得了第一名。
后来,换了一个地方。赛前,关于其他运动员的情况,教练并没和他沟通过。在5人小组的比赛中,他勉强拿了一个第一名;随后在10人小组的比赛中,他滑到了第2名;20人小组的比赛中,他仅仅拿了一个第5名。
而实际的情况是,这次各个组的其他参赛运动员与第一次的水平完全相同。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自己上学的故事来了。
在小学的时候,自己是班里的佼佼者,觉得第一非自己莫属。升到了初中之后,人多了,觉得自己能考前10名就不错,于是一旦考到了前10名,便沾沾自喜。高中之后,定的目标更低,即便考试稍有出入,也会安慰自己道:高手这么多,已经不错了。就这样,一步步从优秀走向了平庸。
是的,生活中,不会永远有人告诉我们,竞争对手的实力和能力。于是面对着周围越来越多的人,我们开始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妄自菲薄,主动地把自己“安排”到一个较低的位置上。这也许是前进的路上,许多人都要走的一条路。
一个著名的企业经营家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人才,他的自信力恒久不衰。是啊,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缺乏自信力,不论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淋漓尽致地施展出来。即便自己曾经是一块金子,缺乏自信,也会让自己黯然褪色为一块铁,甚至甘心堕落为一粒沙子,长久地淹没在沙土里,不被外人发现。
我们原本是优秀的。只不过,是我们缺乏自信的内心,一步一步把我们从优秀的高地上拉下来,一直拉到了平庸的位置上。平庸,是人生的一场灾难,也是人生的悲剧。只是,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为自己导演了这场灾难和悲剧。
励志箴言
人生中,往往不是强大的对手战胜了我们,而是因为缺乏自信,不敢尝试,所以才导致失败。其实,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他的心态,而不是对手有多强大。任何时候都别忘了保持自信,拒绝平庸!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