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王阳明 : 心学的智慧
0.00     定价 ¥ 36.8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黄浦区图书馆
  • ISBN:
    9787502195113
  • 作      者:
    张超编著
  • 出 版 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王阳明认为,人心本神,本自变动周流,本能开物成务,所以蔽累之者,只是利害毁誉两端。如果我心不动,以顺万物之自然,只是触机神应,就能够发挥良知妙用。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只要维护心为本体,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胸怀洒脱、超然入圣,便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展开
内容介绍
  迄今为止最受推崇的心灵导师,曾国藩、孙中山、毛泽东、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一致推荐
  面对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生活,疲惫不堪的人们的精神生活逐渐荒芜,心灵也越发孤寂。王阳明的“心学”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洒脱,对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现代人个性的发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业的开拓进取也都有着有益的启示。可见,王阳明的思想和对人的感悟却并没有过时,甚至还能给现代被各种欲望和潮流所折磨的人以启迪。
  王阳明一生坎坷,但其及时身处逆境而不放弃、不气馁的精神,也是一种激励现代人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学习阳明心学,能使大众获得一种前所未有过的轻松、自由,使得生命挣脱束缚,展现精彩纷呈;更会让你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变得顺利,不再被任何事情干扰。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王阳明心学之心力篇:洞察自己,挖掘人心一点“灵明”
  王阳明认为,心为天地万物之主,人心包含着无穷的智慧。因而才有了“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的说法。王阳明正是在此基础上开创了心学。所以,心的力量不容小觑,它充满了人类最真实的渴望,也隐藏着不为人所知的力量。顿悟了心的力量,我们将从中获得不一样的人生。“人之初,性本善”,王阳明认为心就是天理,人的语言、行为等外在表征,则多为其复杂内心的反映。欲使人的言行举止符合一定的规范或是达到至善的境界,则要从其内心入手,只有内心达到了至善的境地,其外在的言行举止才能表现出善的一面。
  关注内心,勿失本体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传习录》
  心是什么?从医学角度来说,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但对于俗世的人来说,心是思想的主宰,人的一切行为都来源于心的指挥。
  身在浮世之中,总有很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而不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明代大儒王阳明早年习儒,在禅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一生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艰难困境中顿悟儒道之简易博大,“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因此而创心学一派。王阳明把心学浓缩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一天,了空禅师在外弘法,途经一条山路,被土匪打劫。了空禅师看着土匪们,扑簌簌地掉下了眼泪。
  匪徒们哈哈大笑说:“你真是一个胆小的和尚!”
  了空禅师说:“我不是因为害怕才流泪,对于生死,我早就不放在心上了。”
  “那你为什么流泪呢?”匪徒们好奇地问。
  了空禅师说:“你们年轻力壮,非但不为社会贡献,却在此拦路劫财危害社会,想到你们所犯的罪过,不仅遭人唾弃,国法难容,将来还要堕入耳鼻地狱,遭受苦难。我是为你们难过才流泪啊!”
  匪徒们听了,感动之余,竟然抛下贪婪之心,皈依到了空禅师门下,从此变成了虔诚的修行人,心性与行为也与往日大不相同。
  万恶的匪徒为何会弃恶从善?皆因他们本有良知,以前“失其本体”,现在回归正位,并没有变成另一个人,而是做回了真正的自己。
  王阳明用一生的经验总结出一句话:“心”左右一切。做好事来源于内心,做坏事也来源于内心。心中所想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正如王阳明所说:“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头亦着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意思是说,人的心体上不能存留一丝杂念,就像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子。一点沙子没有多少,却使人满眼昏天黑地,看不清世界。这一念头不仅仅是指那些恶的私念,就是好的念头也不能存留。王阳明以此劝诫人们时时保养自己的良知,不让它被物欲所沾染。
  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内心的想法。不让世俗的虚名侵占自己的心灵,失去自我。只要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那么在任何复杂的世界、任何复杂的时代、任何复杂的环境,都可以永远保持自己最初开始时的心境,保持自己的良知,并不断地按照良知来进一步“格物”,才可以真正做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思就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体察事物,体察事物之后,知识才能被自己真正理解。人入世久了,挫折受多了,艰难困苦经历了,或者心染污了,变得有杂质了;或者本来很爽直的,变得不敢说话了;或者本来很坦白的,变得拐弯抹角了;或者本来有抱负的,最后变得很窝囊了,凡事弄权耍奸,虚伪掩饰,活得很痛苦,活得虚伪。怎样才能摆脱这些呢?
  重返童心,找回心之本源
  人之心体,本无不明。而气拘物蔽,鲜有不昏……今必曰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则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人心的本体原来是明白清楚的,可由于气量的拘束和物欲的蒙蔽,逐渐变得昏暗模糊了。如果人们只是想要穷尽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却不向自己的内心探求,舍弃了自我的良知,本心被蒙蔽,自然就看不清善恶的原因,体察不到真假的异同。
  只有当蒙蔽本心的那些物欲被清除,本心恢复纯明,才能真正激发心的巨大能量。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回归到纯朴自然的状态,回到初来人世时那头脑空空的初心之境,具体说就是重返童心,做回心灵上的儿童。这也是李贽后来在王阳明的“本心”之上衍生出“童心说”的基础。
  关于童心,继承王阳明思想的明代哲学家李贽作出如下解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在他看来,所谓童心,就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不掺杂任何虚假的纯真,是人内心中的一念之本,是那瞬间萌动的“天真”。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完整的人格,心的巨大能量也就被压制了。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
  人们初临人世的时候,只是一个头脑空空的婴儿,只懂得饿了要吃,困了要睡,不懂得男女之间的色欲,不懂得功成名就、家财万贯的荣耀,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只以一颗纯真的初心,好奇地观望这个世界,享受这个世界带给他的每一丝欢乐。随着人们渐渐长大,原本纯洁的心沾染上世俗的尘埃。人在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闻见和理性道理一旦进入主人的心灵,童心也就遗失了。久而久之,听到、看到的道理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就不复存在。
  童心一旦失去,说出的话便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的文章,也无法明白畅达。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
  当你用虚假面对世界时,世界回应你的也只能是虚假。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就无不虚假,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他肯定信以为真;跟假人谈假文章,他必然赞赏有加。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在这样一个虚假的世界里,看不到真相的人们难免做出错误的决定,走上错误的道路,做出错误的事情,而这一连串错误所累积而成的人生必将痛苦不堪。
  要想摆脱这虚假、痛苦的生活,必须寻回童心,从此时此刻起开始重返童心,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世界。“良知”自在人心,无论道德判断还是成功方法,人人心中本来具有,无须外求,它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个人只需发掘自己心中本有的“良知”,便可受用一生,根本不必向别人乞求真知。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王阳明心学之心力篇:洞察自己,挖掘人心一点“灵明”
关注内心,勿失本体
重返童心,找回心之本源
人人都有一颗圣人之心
心如明镜,才能随时而变
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内心注入信心的力量
第二篇  王阳明心学之淡定篇: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心在静处,不被荣辱左右
修得不动心的境界
净化内心,不被身处的环境所束缚
保持内心的安定,从静坐开始
拥有一颗清净心,摆脱外界环境的干扰
心不妄动,获得悠然自在
面对失败,淡定是唯一的选择
第三篇  王阳明心学之学问篇:学习,需从心上下工夫
智慧源于内心,不假外求
见多识广才能更好地致良知
学问要点化,但不如自己领悟
使学问融会贯通于内心
做学问要循序渐进
抛弃华丽的文饰,注重文章的实质
要有消化知识的能力
远离尘嚣,品山水之美
有一种智慧叫“心上学”
保持心体的中正平和
第四篇  王阳明心学之行孝篇: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孝顺父母就在当下
以父母待己之心孝顺父母
使父母无忧是行孝的基础
能养不是孝,要有孝顺的心
用行动表达对父母的孝顺
孝敬父母要发自内心
第五篇  王阳明心学之自省篇:正视和纠正自己人性中的弱点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淡看毁誉得失
不要人云亦云
少空谈,多实践
从反躬自省中完善自己
第六篇  王阳明心学之立志篇:心之所向,终能抵达
立志,为人生找到方向
坚持自己的心之所想
确立远大志向,成就大事业
确立人生方向时不要好高骛远
确立志向之时心须正
第七篇  王阳明心学之德性篇: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仁者视天地万物为一体
德为导向,才是基础
做人当做“大丈夫”
有志之士当养浩然正气
好德如好色
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克制怒火,不迁怒他人
以真诚之心待人待己
第八篇  王阳明心学之宽心篇: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调整心态,不因环境变化而变化
心存一份豁达,才能放下怨恨
安贫乐道,独守内心的清净
顺其自然,不做超出自身条件的事
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淡然面对荣辱毁誉
第九篇  王阳明心学之包容篇:能容能恕,路窄处让人一步
知进退,得饶人处且饶人
博大胸襟助你成就非凡事业
不急不怒,忍让内敛
小事不忍,难成大谋
宽容安抚,以德化怨
第十篇  王阳明心学之官道篇:修己以安人,造福一方
做官即做学问、修德业
赏罚要及时
教化风俗,潜移默化改变人心
诚心爱民、忠心谋国
为官不可丢失气节
第十一篇  王阳明心学之做事篇:顺其情,因其势,趁其机
人须在事上磨,才立得住
做事业切忌急于求成
重视眼前那些细小的事
随机应变,顺势而动
第十二篇  王阳明心学之交友篇: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朋友如镜,可以正衣冠
朋友之间互相谦让就受益,互相攀比则受损
少一些规劝指责,多一些奖励赞美
不要轻易指责别人
真正的友谊没有距离
第十三篇  王阳明心学之死亡篇:不以生喜,不以死悲
生死如同昼夜变化
莫把生命看得太重
认清生命的意义
须从根本求生死
第十四篇  王阳明心学之圆满篇:此心光明耀天下
抛开杂念,让心空灵不昧
养心,把良知应用到万事万物上
根据心来行事,才能享受快乐
知行合一的真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