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纪晓岚
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梁启超
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钱穆
本书通过对王阳明家书的客观呈现和精彩评析,引领读者走近一个真实、亲切的王阳明,一个不离烟火气、有着圣贤智、豪杰情的王阳明。
这些家书,有的谈朝局时政,有的论学问功夫,还有的话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但无一例外都蕴藏着王阳明心学的学理与真谛。它们是“良知教育”的范本,是王阳明把“知行合一”等思想落实到具体生活中的案例集合。其中关于“立志”“慎独”“养心”“克己”“精一”等心学功夫的论述,对于治愈当下个体的空虚和焦虑,依然有积极作用。
王阳明家书序
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吕峥
恩师周月亮邀我替新著《王阳明家书》(名人家书典藏)作序,荣幸之余,感慨万千。
十年前我还在中国传媒大学念书,周月亮教授电影美学。关于这门课的内容,印象已非常模糊,只记得他抛出一个语惊四座的概括:影视通巫术。
那是个魔幻的年代,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四万亿热钱弥漫神州,后又放水至三十万亿。房价狂飙突进,实体经济举步维艰。年轻人毕业即失业,马路上的跑车却只增不减。
周月亮是清寒的大学教授,也是富饶的硕学宿儒。一次,《走向共和》的编剧盛和煜到传媒大学演讲,几名师生陪他就餐。当听说身边坐着的是周月亮时,彼时风头正劲、炙手可热的盛和煜立即起身敬酒,满饮一杯。
周月亮风趣幽默,是个喜欢调侃人的老顽童,时不时还会去武术协会露两手。他的研究领域极为广泛,从《水浒传》到《儒林外史》,从佛学到王阳明,他的著述学理深厚,文献纯熟。匠心烛照,潜心沉笃。但细绎其思想,不难觇知那隐藏在嬉笑怒骂的文字背后的悲凉底色。
文人感时忧世,常想救弊补偏。然政治之诡,天意叵测,又有几人能一展平生所学?成功只是偶然,失败才是常态。当被造化的无形之手打到怀疑人生时,好一点的与世俯仰,从俗浮沉,等而下之者便如信仰崩溃的探花郎焦芳,阿附权奸,排斥异己,变成自己年轻时所反对的那种人。
十年前,我本打算创作韩非子的评传,但因周月亮的影响,最终写了本《明朝一哥王阳明》,没想到一炮而红,从此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韩非子与王阳明都看穿了人性。这不难,但也于己无益,因为透彻的背后只是一片虚无。难就难在重建意义,于漫漫长夜中找到一条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新路。
公元1506年,王阳明因反权奸、救言官,触犯上怒,被贬谪至贵州的化外之地龙场驿。万里投荒,居无定所,缺医少药,生活无着,王阳明陷入“瘴疠蛊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的绝境,日夜煎熬,生出“俟命而已”的感叹。
那么,到底是什么助他刺破黑暗,乐以忘忧,悟道成圣,心通九境?
是儒家的君子人格:孔颜乐处。
孔门弟子众多,然孔子独垂青于颜回,盖因其即使在极端困苦的环境里,依然能保持乐观,坚守儒家之道,用《论语》里的话说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颜所乐者,当然不是贫,而是道。这种精神被李泽厚总结为“乐感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特征,有别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和日本的“耻感文化”。
儒家的妄念在于:一个人道德高尚,就能成功。比如梁惠王当年问孟子:“你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利于我们魏国的?”孟子说:“王何必曰利?”接着便开始兜售“仁义”,论证“有仁义则百姓拥护,不仁义则百姓反对。那么两国交战,必是有仁义者胜”。
虽有偷换概念之嫌,但也并非全无道理。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切失败都源于心理。人对某件事的态度,其实比这件事本身重要得多。比如某人的小说写了三年,未能出版。若他的态度是“失败”,那的确一败涂地;但若他的态度是“尝试”,那么这三年的时光就变成了积累经验。
大多数人的失败都是败于自己内心对某些事的认知,而非败于事情本身。
另一方面,人所相信的东西往往都是他自己愿意相信的,而不一定是真实的。因为很多真实的东西彼此之间是完全相悖的,无法被人理解。因此,人常常选择相信其中一种而否定另一种,以免自己崩溃。
从这个角度看,成功有时候就取决于信心,它给人以安定感和幸福感。世事千变万化,矛盾错综复杂,人必须具备从乱七八糟的现象中抽象出简单规律的能力。不管它靠不靠谱,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寄托,因为意义和规范是人性的两项基本需求,前者告诉人为什么而活,后者告诉人怎么去活。
宗教便给信徒提供了这两种慰藉,无论它看上去如何荒谬,也比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在寒夜里乱走强。
王阳明的“良知”与此类似。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一炬灿然,千灯相映。它是审视天地万物的灵明,在其观照下,客观事物的意义逐一点亮,价值次第呈现,原本死寂的世界顿时缤纷多彩起来。
良知一振,群寐陷醒。从此,“天下之人不复自安于规矩绳墨之内”,因为良知既然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是非之心”,那么知识、真理乃至判断美丑善恶的标准都不再为帝王或学者所垄断,而是交还给了每一个个体。于是,王阳明的弟子和拥趸里涌现了一批富有批判和启蒙色彩的思想家,以狂者的胸次和无所畏惧的豪杰气概,唤醒人性当中“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由冲动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精神。
王阳明对大明有再造之功,生前却一再遭权臣打压、奸佞排挤,“一屈于江西,再屈于两广”,形势一度危如累卵。左右无不紧张,风暴中心的王阳明却岿然不动,“不求天下信己,自信而已”。
此即良知之力,予人挑战一切的勇气,助人克尽纷嚣俗染,证悟“本体之乐”。
星空浩瀚,天公不语。在庞大而悠久的时空中,渺小而短暂的生命就是一出还来不及绽放便开始凋零的悲剧。《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小女孩玛蒂尔达问杀手里昂:“人生是只有现在那么绝望,还是一直如此?”里昂回答说:“一直如此。”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每当你因为一个对的人或美好的事而暗自窃喜时,命运便张牙舞爪地扑面而来,将你珍视的东西撕得粉碎,扬长而去。痛苦、不甘、愤怒、绝望又有什么用呢?同样的戏码会不厌其烦地重复上演,直到生命落下帷幕。
人,必须随时准备好说再见。
然而,佛说烦恼即般若。过去已经过去,未来未曾发生。对过去的悲与乐,对未来的盼和惧,都不过是发生于当下的念头。
念头产生于思维,思维瞬息万变,并不真实(真实的东西是不灭的)。因此,大脑里的思维活动不能代表真正的你,而只是在用一种简捷的方法整合五官接收到的信息,以便你快速决策。
认同思维,多会落入偏见;超越思维,则可体认良知。归根结底,阳明心学就是由自由意志所决定的无条件的道德意识,不假外部带累。它是虚幻的理想和高蹈的口号破灭后,世人所能感悟到的最后一缕真谛,宛若漆黑一片的深海之中,那颗倔强发亮的明珠。
是为序。
王阳明与父亲王华的家书
第一封上海日翁大人札003
释读:世道败坏退藏为宜007
第二封上大人书010
释读:人生若寄事上磨砺012
第三封上海日翁书016
释读:含冤赋闲转败为胜017
王阳明与太叔克彰的家书
第四封与克彰太叔书023
释读:切莫外驰勤除习气024
第五封又与克彰太叔书027
释读:孝在家常礼在中庸028
王阳明与妹夫徐爱的家书
第六封与徐仲仁035
释读:落第不耻积学求成036
第七封示徐曰仁应试039
释读:事上炼心不计得失040
第八封与曰仁诸弟书044
释读:事与愿违生死有命046
王阳明与弟弟王守文的家书
第九封示弟立志说051
释读:立志成圣道同心同053
第十封与弟伯显二札058
释读:日严日畏养德修身059
第十一封守文弟归省携其手歌以别之063
释读:忠信持谦为己慎独064
王阳明与诸弟的家书
第十二封寄诸弟书069
释读:良友砥砺乃能有益070
第十三封与诸弟书074
释读:敬天爱人反求诸己076
第十四封寄诸弟080
释读:一念改过精一克己081
第十五封寄伯敬弟085
释读:家庭和睦邻里相亲086
王阳明与侄子正思的家书
第十六封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091
释读:脱去凡近以游高明092
王阳明与妻舅诸用明的家书
第十七封寄诸用明097
释读:晦养厚积潜龙勿用098
王阳明与内侄诸阳伯的家书
第十八封书诸阳伯卷(一)103
释读:去矜去蔽善学善问103
第十九封书诸阳伯卷(二)107
释读:养心穷理知行合一108
王阳明与表弟们的家书
第二十封寄闻人邦英邦正(一)115
释读:不可夺志随事尽道116
第二十一封寄闻人邦英邦正(二)119
释读:提住初心勿忘勿助120
第二十二封送闻人邦允序124
释读:自重自爱荣辱不惊125
王阳明与儿子正宪的家书
第二十三封书正宪扇131
释读:温恭除傲谦到至诚132
第二十四封寄正宪男手墨二卷(前四封)136
释读:敬守训戒良知良能140
第二十五封寄正宪男手墨二卷(后四封)146
释读:鞠躬尽瘁此心光明148
附录一:王阳明家训示宪儿153
释读:勤学有志方成大器154
附录二:阳明小传——圣贤相传一点真骨血158
附录三:如何评价王阳明这个人?198
参考书目205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纪晓岚
★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梁启超
★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
——钱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