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的对立与统一太极图里一阴、一阳两条像鱼一样的图案团抱在一起,这表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这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两条阴阳鱼的颜色一黑一白,运动方向不同,说明阴阳是相对的。比如说,无形的、温暖光明的、向上的、活动的一类事物为阳;与之相对的有形的、寒冷昏暗的、向下的、静止的事物就是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人体中有阴气和阳气之分。凡是行于体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具有增强功能的人体之气为阳气;相对行于体内的、向下的、宁静的、具有抑制功能的人体之气归为阴气;在人体经络系统中,有阴经与阳经,它们主管着不同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可见,无处不阴阳。
虽然阴阳代表着两类截然不同的属性,泾渭分明,但是它们之间又是不可分割的。两条阴阳鱼处在同一个圆圈里相互环抱,说明阴阳之间是统一的。
阴阳双方相互依存,谁也不能离开对方而独立存在,没有阳,就无所谓阴;同样,没有阴,也无所谓阳。比如说寒与热、虚与实、白昼与黑夜、男人与女人等,每一方都必须以相对的一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说个笑话,人人都想做聪明人,如果没有笨人的存在,怎么显示你是聪明人呢?这就是阴阳不离不弃的关系。
阴阳鱼图案里,白鱼是黑眼睛,黑鱼是白眼睛,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种关系在中医学上叫“阴阳互根”。在人体中,男人的血液里有少量的雌激素,女人的血液中也同样有少量的雄激素。明亮的白天为阳,从天亮到中午这段时间,阳气最旺盛,是阳中之阳;从中午到黄昏,阳气渐衰,是阳中之阴。黑暗的夜晚是阴,从黄昏到午夜,阴气最盛,是阴中之阴;午夜到天亮,阴气渐衰,是阴中之阳。如果没有这种阴阳的互根关系,阴阳就是割裂的,完全对立的,就不会产生各种奇妙的变化。明白了这个道理,做人做事就能非常圆融,不会把事做死,因为你考虑事情的一方面时,不会忽略了另一方面的存在。中医治病用药,往往会在一大堆热性的药物中加入一些凉药,或者一派寒凉药中加入一些热药,因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阴阳的消长与平衡阴阳双方不是静止的,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在运动中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这种状态叫消长。
阴阳的消长变化处处都能看到。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子时和午时分别代表一天十二个时辰中日夜平分的两个点,分别是中午11点至1点,和晚上11点至1点。子时一阳生,子时以后阳进阴退,地面上的光热逐渐加强了;午时一阴生,午后阴进阳退,地面上的光热慢慢减弱了。因此,子午是日夜阴阳消长的分界枢纽,代表阴阳盛衰的相对变化。
在一个月内,月初月牙微露,阳气渐渐生发释放;到满月,阳气达到最隆盛的时候,这时人体的生命能量最为活跃,做什么事情都精力充沛;满月一过,重阳必阴,阳气就开始逐渐地潜藏,月相也渐渐由圆变缺,这是一个月的阴阳消长变化。在一年中,从冬至到立春,阴气逐渐减弱,阳气逐渐增强,即阴消阳长;从夏至到立秋,阳气逐渐减弱,阴气逐渐增强,即阳消阴长。
自然现象如此,人体气血的生化也具有这样的规律。比如人的睡眠与阴阳之气的运行节律有关。《灵枢》里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也就是说,人体阴气转盛,则进入睡眠的状态;阳气转盛,则觉醒。随着四季的变化,人的生理机能也发生变化。夏天,天气炎热,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就要加速血液的循环,增加散热,所以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在脉象上表现出洪大的特点;而到了冬季,天气寒冷,人体要保存热量,减少散热,所以要“收藏”,在脉象上表现为沉迟之象。万事万物的发展过程无不是阴阳的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