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典14:中国人民志愿军征战纪实(下)》:
21.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
1951年初夏,三千里锦绣江山为夏季季风所笼罩。伴随着闷热的高温天气,绵延不绝的夏雨悄然降临,朝鲜战场的形势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经过五次大规模战役的殊死搏杀,至是年6月中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共歼敌23万余人,把“联合国军”从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一直赶回到“三八线”以南地区。
这时,交战双方整体作战力量趋于平衡,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形成相持局面,并且都开始认识到他们遇到了从未遇到过的强硬对手,这场战争的结局注定不可能在短期内见分晓。
在武力取胜无望的情况下,西方阵营进一步分化,英国首相艾德里再三提醒美国总统杜鲁门:不要忘记我们的主要敌人苏联——它还四平八稳地安然坐在克里姆林宫,一根毫毛都没动。
仗打到这个份上,美国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前景却十分渺茫。美军陆军副参谋长魏德迈哀叹:“朝鲜战争是个无底洞,看不到联合国军胜利的希望。”
作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的美国终于认识到:中国是决心把朝鲜战争进行下去,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而面对人力资源无比丰富的中国,朝鲜战争注定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
既然不想深陷朝鲜战争的泥潭里,那就只有同中国人谈判,寻求“光荣的停战”了。但当时中美两国所有的联系渠道都已彻底闭塞。经过多方试探,美国政府最终通过中立国和苏联驻联合国大使马立克,向北京传递信息:美国准备以任何方式与中国共产党人会面,讨论结束朝鲜战争的问题。
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对朝鲜局势的判断实际而又客观:志愿军已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把“联合国军”赶回了“三八线”以南地区,但以中国现有的实力,要一口吃掉敌人几个师,一下子打到釜山,把美国人彻底赶出朝鲜半岛,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树立长期持久作战的思想,逐渐削弱敌人,不断增强我军装备,从打小歼灭战过渡过打大歼灭战,以争取最终的胜利。既然如此,和谈无疑是当前最好的选择。
6月23日,马立克在联合国新闻部发表演说,建议朝鲜交战双方谈判停火与休战,把军队撤离“三八线”作为解决朝鲜武装冲突的第一步。当天,杜鲁门在美国田纳西州表示:“愿意参加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2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上刊登了马立克发表广播演说的新闻和题为《朝鲜战争的一年》的社论,表示:“我们中国人民完全赞同这个建议。这是给予美国的又一次考验,看它是否接受已往的教训,是否愿意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30日,日本和南朝鲜电台都广播了“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奉美国政府之命发表的停战谈判声明:
本人以联合国军总司令官的资格,奉命与贵军谈判下列事项:因为我得知贵方可能希望举行一次停战会议,以停止在朝鲜的一切敌对行为及武装行动,并愿适当保证此停战协议的实施。我在获得贵方对本文的答复以后,将派出我方代表并提出一切会议的日期,以便与贵方代表会晤。我更提议,此会议可在元山港一只丹麦伤兵船上举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