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哲思》是由知名教育学者、2011年中国教师报“非常教师”扈永进主编的“国民通识读本”系列之一,介绍并专业解读曾经改变过世界的伟大哲学思想,衔接中学与大学教育,国内与国际教育,让白领日常充电,了解世界。
通识教育思想兴起于哈佛大学,后风靡于世界,本书正是秉承这一思想,向国民传达那些历经时间洗礼仍旧璀璨的天下哲思。书中选取23篇文章展现柏拉图、康德、尼采等巨匠的重要观点,周国平、王蒙等学者的专业解读;文后附有兼具深度与广度的编后絮语,另设精彩快读、背景介绍和延伸阅读,让你全方位、多角度认识每一位学者、每一种思想!
通识阅读:自由阅读新概念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其本质在于自由阅读,其形式在于自助阅读,且应该尽早开始,贯穿中学、大学及职业生涯等全部历程。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
每一个中学生都想上好大学。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是哪家大学呢?脱口而出,便是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好在哪里呢?普遍的共识之一在于,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就是从1945 年哈佛大学发布《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后蓬勃发展起来的。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指出:“广义地说,教育可以被分成两个部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而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两者不可割裂,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目的。这一思想被国际高等教育界普遍接受,成为20 世纪后半叶全球大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1996 年哈佛大学通识课课程菜单枚举:
伊斯兰国家的宗教与文化;法国社会的讽刺幽默;1850 年以来的现代非洲;20 世纪的科学与社会;十字军东征以来的中东和欧洲:关系与洞察;中世纪的骑士浪漫;悲剧与人类冲突;中世纪法庭;现代主义与极端主义;公正;孔子的人本主义:自我修习与道德共享;美国社会与公共政策;儿童与他们的社会世界;达尔文进化论;相对论与量子物理学;人类行为生物学……
2009 年哈佛大学通识课课程菜单枚举:
翅膀的进化;细菌的历史;疾病的话语;美国的儿童医疗卫生政策;应然:道德判断的本质;医药公司与全球健康;传染病对历史的影响;关于意识的科学研究;俄罗斯小说中的爱情;怀疑主义与知识;黑人作家笔下的白人;香蕉的文化历史;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怎样读中国的诗歌;美国的70 年代;60 年代的青春文学;全球变暖与公共政策;公共健康与不平等;公墓的历史;烟草的历史;酷刑与现代法律……
哈佛大学规定:全体学生必修的文学名著、西方思想和制度、物理科学或生命科学导论课,以及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其他课程各一门。另外还建议要求学生修习说明文写作、数学推理及其应用、非西方文明与文化、政治与道德哲学、现代社会五方面的课程,并学习一年西方艺术、文学、思想方面的课程。同时哈佛全校开设三百多门课,学生可以跨系科选修。
英语有一句谚语叫吃什么饭长什么身体(You are what you eat)。对大学来讲,开什么样的课程就会造就什么样的毕业生。对学生来讲,修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也就有什么样的创新潜力。
二
那么,通识教育只是大学的事吗?换句话说:中学生也需要接受通识教育吗?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第四章题为“中学的通识教育”,所用篇幅占去了整本书的四分之一强。书中强调指出,“我们推导出了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对所有人而言,除了最早期的教育阶段,其他阶段的教育都既包括通识教育又包括专业教育。教育的这两方面应该被视为相互联系的,专业教育永远来自通识教育,并永远要回归和丰富通识教育”。接下来,它分别从人文学科、社会学课程、科学与数学、教育与人等四个领域,详尽而深入地探讨了在中学进行通识教育的可能的路径、方法与要点。
以科学教育为例,书中指出:“科学教学应该在中学低年级就开始,不能晚于七年级。”建议中学的科学教学应该注重“大型综合单元课”的讨论,指出,“对这些单元的学习将打破科学各分支学科的传统边界”,建议中学“应该开一门对科学做一个整体介绍的严谨而高度综合的课程”。关于课程内容的具体指引是,“这门课应该含有有关科学发现的历史的内容,还有关于主要科学概念和假说的一些讨论”。关于课程意义,书中指出,“这样一门课如果设计得当的话,不仅可以给那些将不再继续学业的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课程,而且也可以给那些要在专门的科学领域内继续研究的学生做一次最好的科学介绍”。
美国既如此,欧洲又如何呢?在这里,我们不妨浏览一下2007年法国的全国统一的中学毕业会考(BAC)作文题。BAC 成绩在法国就是申请大学的依据,其作文题也可以被视作“高考”作文题。
文学类:①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②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③解释亚里士多德在《尼格马科论伦理》中有关“责任”的论述。
科学类:①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③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
经济社会类:①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②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③解释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有关“德行”的论述。
在这里,我想提请我国中学生朋友们注意的,是他们的作文题所涉及的概念与范畴。应该说,法国“高考”要求他们的中学生所面对和解读的命题,在我国,却是几乎所有中学生闻所未闻、想所未想的。命题中提及的亚里士多德、休谟、尼采三位哲学家,我们的中学生里,有几个人读过他们的原著呢?哪怕一篇。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中学教育的局促与肤浅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一个确定的事实在于,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肯定要和他们发生联系,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舞台上对话并博弈。
序言:通识阅读:自由阅读新概念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老子的帮助 / 王 蒙
※遥想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日常圣人:孔子的喜怒哀乐 / 鲍鹏山
※理解了“礼”,也就理解了孔子所有的选择和命运
墨子其实很天真 / 陈清华
※他说,人无幼长贵贱
洞穴内外的人 / 柏拉图
※柏拉图著作中最著名的段落
第欧根尼——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 周国平
※早期的犬儒是极其严肃的,和玩世不恭恰恰相反
“逍遥游”与自由 / 邓联合
※庄子:生活方式关键词之简单枚举
我想,所以我是 / 勒内·笛卡尔
※痛的感觉,只能确认肉身的存在
观念的起源 / 大卫·休谟
※起源是什么意思呢?
康德:现象与物自体/邓晓芒
※康德:三个问题与四本书
“上帝死了”及其历史意义 / 姜赞东
※酒神精神是理解尼采哲学全部思想的一把钥匙
人类的由来 /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上帝之子,梦醒时分
“那个个人” / 克尔凯郭尔
※“个人”的发现和确立
从身份到契约 / 亨利·梅因
※时至今日,中国人彻底走出“身份社会”的梦魇了吗?
印度的虎 / 威廉·詹姆斯
※真理是人为了方便而做出的假设
自然的思维态度和哲学的思维态度 / 埃德蒙德·胡塞尔
※他们关心的首先是现象,甚至无非现象
人是有理性的吗? / 伯特兰·罗素
※人终究是可以有理性的
个人之出现与自由之暧昧 / 艾瑞克·弗洛姆
※人天生渴望自由,亦有逃避自由的渴望
历史有意义吗? / 卡尔·波普尔
※一些渔夫给了世界什么?
焦虑、舍弃和绝望 / 让- 保罗·萨特
※存在主义是怎么来到人世间的?
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 以赛亚·伯林
※消极自由的价值
无知之幕 / 约翰·罗尔斯
※从“正义感”到“正义理性”
有一种力量是逻辑 / 刘桂明
※为什么中国没有亚里士多德?
过去一个世纪是科学改变世界的世纪,未来一个世纪是人与知识结合得更加紧密的世纪,这个融合需要从中学时代开始。
——李 淼(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院院长,科普作家)
中学生处在充满好奇、睁大眼睛看世界的年龄,这套书让我们站在一个十字路口,科学和人文,历史和未来……
——林 达(著名美籍华人作家夫妇)
“我们要为未来世界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可能是天底下父母们为重要的思考。通识教育,领袖课程,引领光明、开阔、幸福与自由。
——张文质(知名教育学者)
泰戈尔说,教育就是向孩子传递“生命的气息”,而通识教育,则意味着这种“气息”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没有这种完整,人的“文明”程度和“现代性”就不足,不仅思想力和知识结构有缺损,心灵和精神也是浅薄的。
——王开岭(央视一套《看见》节目主编,知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