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专著
0.00     定价 ¥ 58.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上海市普陀区图书馆
  • ISBN:
    9787544487092
  • 作      者:
    郭齐勇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1. 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入解读,辩证分析传统思想中的优秀成分,重建文化自信。

2. 以儒学为核心融汇百家思想,通过对“新儒学”的讨论,于现今社会中重新定位与建构了国学的核心价值系统。

3. 关注当下国学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当今教育的现状作出了辩证性的思考。

4.深度挖掘中国当下思想体系与社会的关系,创造性地推动现代思想文化体系的建构。


展开
作者简介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及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文史馆馆员。2017年获评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与副执行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指委副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现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中国人的智慧》《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熊十力哲学研究》《文化学概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从中国哲学内在的思想性出发,阐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当下的意义。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传统新生、文化自觉、核心价值与国学教育。第一部分对礼乐文化、儒墨道释有关人与自然、社会和人与人关系的智慧,特别是有益于社会政治、生态环保、人的修养与心灵境界的内容作了现代转化与阐释。第二部分重点论述文化自觉与自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特别对儒学在今天中国大陆的新开展做出评述,讨论了现代新儒家思想及其创造转化。第三部分研究了传统文化与当今核心价值系统的关系,对国学精华仁义忠孝与现代人人格养成的关系作了深度开掘,创造性地推动了现代“新六伦”的建构。第四部分集中讨论家庭、社会、学校的国学教育中的理念、经典、师资、方法等问题,对当前大中小学人文教育,对国学热与书院热做出反思,积极促进当下国族意识、文化认同与包括家训家风等传统道德文明的良性互动。

作者力求深入浅出,通达流畅,希望有利于各位读者阅读,并与读者一道走近圣贤,走近经典。


展开
精彩书摘

礼乐文明的人文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礼之中有不少行为规范其实就是文明的一个习惯,在今天仍然有价值。它的行为规范,比方说吃饭的时候你不要发出“咂咂”的声音,你用筷子夹起的鱼肉不要再放回盘中去,不要专挑一种好东西吃,不要侧耳偷听别人说话,答话不要高声喊叫,看人的时候目光不要游移不定,站立要正,坐姿要雅等,这都是礼。《礼记》里面还有不少道德训诫,这些训诫也具有普遍的意义。比如《礼记·曲礼上》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还有“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①,都是有益我们身心的格言。

我国很早就是礼仪之邦,也就是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也是文明的民族。礼是什么?儒家的礼是古代社会生活的规范、规矩,它包括等级秩序等,当然礼起源于习俗。儒家的礼节除日常的应事接物以外,重大的像冠、丧、婚、祭、朝、聘、乡、射等,都有它具体的含义。比方说冠礼,在明成人之责,是成年礼;婚礼在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丧礼在慎终追远,明死生之义;祭礼使民诚信忠敬,其中祭天为报本返始,祭祖为追养继孝,祭百神为崇德报功;朝觐之礼,在明君臣之义;聘问之礼,使诸侯相互尊敬;乡饮酒之礼在明长幼之序;通过射礼

可以观察德行等。这些古礼包含、综合了宗教、政治、伦理、艺术、美学的一些价值,对于稳定社会、调治人心、提高生活品质都有积极意义。

儒家除了礼教还有诗教、乐教、书教、易教、春秋教等,统称六艺之教。总体上这些教育、教化,都是为了使人扩充善性,敦厚庄敬,相互和睦,克服人性负面的东西。而就礼治、礼防、礼教而言,它根本上要使社会有序化。乐教要使社会和谐化,所以六艺之教是提升人的素养,使人有教养,更加文明。

一 儒家重构了礼乐文明并提升了其内在价值

儒家重构了礼乐文明,并提升了它的内在价值;礼乐文明是孕育儒家的文化土壤。礼乐文明早于儒家的正式诞生。夏、商都有礼仪,西周礼乐制度完备,但是西周的典章制度、礼仪规范,又大多是经过孔子之后的儒家来改造、重塑、整理过的。杨宽先生的《西周史》考证了西周、春秋时代的一些乡遂、宗法、文教等制度、社会结构、贵族组织等,可见“三礼”及诸经典所说确有其实,当然也有儒家的理想化、系统化的成分。也可见儒家和礼乐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徐复观先生讲:“礼在《诗经》的时代已转化为人文的征表。则春秋是礼的世纪,也即是人文的世纪。”①这个判断也是指礼乐早于儒家,而儒家又强化了礼乐。它是一种人文性的象征。

黄侃季刚先生有《礼学略说》一文,特别强调有礼之意、礼之具、礼之文。礼之意也就是礼的意义,礼之具就是礼的器具,礼之文就是礼的仪节。他引用《礼记·郊特牲》所说的“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云云。他指出礼的器具、仪节背后的意义更为重要。他说比方“三年之丧”,原来并不是过度的,而“毁之者不知礼也”,批评他的人不知礼义。他又引《礼记·檀弓》篇,子游回答有子“丧之踊”之问以言“礼道”之文,认为“丧礼有不可妄訾者”,“观此则丧礼仪文无不具有微意,后世虽不能尽行,而不可以是非古人也”。① 所以黄侃先生是指出礼的细节中蕴含有圣人的微旨,它的意义在于“远别禽兽,近异夷狄”,也就是今人所谓“文明”。

他讲的礼具是指各种礼器,他说我们学礼学,学仪礼,首先就要辨其名物。他说三礼,“名物必当精究。辨是非而考同异,然后礼意可得明也”。所以三礼学习,最难的还是这些名物训诂,但是又非常必要。

他说礼文,当然是仪文度数,比方说丧礼、祭礼,丧礼主哀,祭礼主敬。但是如果没有器物,没有威仪,那这些感情就表达不出来。他说宴享相见、三辞三让等,那都是礼乐的步骤、过程,都非常重要。

他说礼之失则或专重仪文而忘其本意,所以礼具、礼器、礼文,这些都很重要,不能偏废,不能减省,正是在细节中才能体会出礼意,但是我们又不能沉溺在礼具、礼文中。相比较而言,在礼具、礼文、礼意中,礼意更重要,它其中蕴含的价值,礼具、礼文中的价值,这是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没有仪节就不可以行礼,所以仪文度数也很重要。当然,它只是礼之粗迹,不是其中更重要的蕴含着的礼意———意义的世界、价值的世界。

传统社会有关于礼的系统和功能,还有一些讲法,比如讲礼防、礼制、礼治、礼教等。《礼记·坊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坊”通“防”,取防水灾的堤防之意。礼防是防什么?防民邪僻,使情感欲望的表达有所节制,达到适中的状态。

礼治的治,有水治,有刀制,以礼治国是水治的治,涵盖面广,而礼制则是刀制的制,强调了制度、体制的层面,与礼中包含的成文与不成文的法有关。礼乐刑政四者协调配置,总体上叫礼治。礼教所凸显的是礼治教化的层面,礼教又和乐教相配合,是礼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所以礼教的积极意义现在开始被人们重视起来,当然还是很不够的。

至于乐,当然就没有乐防这一说了,乐也是礼乐刑政四种治理社会的方法之一。乐是乐教,教化的作用。礼乐是以礼为中心,乐为补充,当然是很重要的补充。礼乐文化中,有它的知识系统,有它的价值系统,有它的信仰系统。按照黄季刚先生的说法,知识系统就是礼的器具,礼的仪节、仪文。价值系统就是这里面所蕴含的礼意,如仁义礼智、孝悌忠信、诚敬恕、廉耻勇,或者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等。徐复观先生讲,从礼仪中抽绎出来的礼的新的观念,淡化了宗教的意味,特别是许多的道德观念,几乎都是由礼加以统摄的。徐先生从《左传》《国语》里面找到很多资料,特别是关于敬、仁、忠信、仁义等观念是和“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除了知识系统、价值系统之外,还有信仰系统。信仰系统就是对终极性的昊天上帝,对天地、山川等自然神灵,对祖宗神灵、人文始祖的崇拜,礼之中虽然淡化了它的这样一些宗教成分,但是仍然保留了它的一些宗教的意涵。

下面我讲讲礼乐文明中有终极信仰信念的层面,有政治正义和社会治理的智慧,有生态的智慧,有道德理性与君子人格,有艺术和美学的精神,以及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安立的积极的意义。


展开
目录

传统新生

礼乐文明的人文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墨学概观

儒家人文主义与道家自然主义

如何解读孔孟的亲情伦理

论孟子的政治哲学

    ——以王道仁政学说为中心

浅谈《庄子》

忧患意识与乐感文化

智者大师“观心”思想的现代价值

 

文化自觉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文化自信

民间儒学的新开展

近年来中国大陆儒学的新进展

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

新儒家三贤: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

试谈儒学的创造性转化

 

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观要有中国元素与现实性

    ——兼论纳入“仁爱”与“诚信”范畴之必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

国学的核心价值与人格养成

“仁”“义”与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关于“忠孝节义”

新时代“六伦”的新建构

 

国学教育

论国学教育

现代社会为什么需要国学经典

理念·教材·师资

    ——略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

漫议人文与国学教育

    ——兼谈当前中小学教育的病症

当前的国学热与书院热

大学人文精神的式微

谈谈家风家训家教

文化认同与传统美德的教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