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问天之路 专著 : 中国航天发展纪实
0.00     定价 ¥ 99.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黄浦区图书馆
  • ISBN:
    9787313181824
  • 作      者:
    李选清,柳刚编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问天之路(中国航天发展纪实)》以报告文学的体裁,展现中国百年以来科技文化的大发展、大跨越、大辉煌。该书力求找国内一流的作者写出一流的作品来展现我们国家的空天实力,展现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该书采用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通过一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展现真情实景,彰显中国创造、中国力量、中国信心、中国道路、中国精神等。
展开
作者简介
  李选清,《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少将军衔,连续策划组织报道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发射、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等重大事件,采访报道的英模代表有“英雄航天员”杨利伟、空军“英雄试飞员”李中华、“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等全国重大典型,其新闻作品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解放军新闻奖等。
  
  柳刚,《解放军报》社军事工作宣传部副主任,大校军衔,先后采访报道神舟七号至今历次载人航天发射和嫦娥探月任务,采访报道航母辽宁舰、空军试飞员群体等全国全军重大典型,其新闻作品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解放军新闻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从东方红卫星到载人航天,从嫦娥探月到北斗问天,从两弹一星的元勋到新一代的航天员,《问天之路(中国航天发展纪实)》真实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科技的大发展、大跨越、大辉煌。
  作者用自己的亲见亲闻、翔实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采访素材描绘了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继、攻坚克难的“问天之路”,加上首次公开的图片,充分展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变成现实的壮丽图景。
  “问天之路”,是辉煌灿烂的国家记忆,是骄傲自豪的民族相册,更是亮丽的中国名片。
  “问天之路”,将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华民族的自信与荣耀,镌刻在茫茫太空之上。
  “问天之路”,彰显了我国的空天实力,书写了世界航天史上不朽的传奇。
展开
精彩书摘
  《问天之路(中国航天发展纪实)》: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人类航天的历史,从这一天正式拉开帷幕——
  1957年10月4日子夜,在距离莫斯科2000多千米外的哈萨克荒原上,一枚火箭腾空而起,耀眼的尾焰照亮夜空,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挣脱了地球引力的束缚,奔向了太空。
  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的消息,让全世界震惊!
  美国人尤感心痛。据说,接到消息电文稿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正在玩桥牌。当他一眼瞥见电文稿上“苏联卫星已上天”时,手中的桥牌哗啦撒落一地。他站起身,喃喃道:“简直不可思议!”华盛顿的一家报纸甚至公开宣称:“1957年是美国的第二个珍珠港年!”
  在今天看来,苏联当时发射的这颗人造卫星其实是相当简陋的:重83.6千克,星上装备的仪器仅仅是两台信号发射机,卫星以每95分钟绕地球一圈的速度,飞行在近地点只有215千米的太空轨道上,不停地发出“滴扑-滴扑”的无线电信号。
  尽管如此,它首次叩开了宇宙的大门,是我们这个地球村走向太空的第一位使者!凭此一点,这项伟大的成就有资格辉耀史册。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对此评论道:“星际航行的新纪元开始了!苏联小月亮表现出的能力为人类展现出了新的远景!”
  更让世界感到震惊的是,在苏联第一颗卫星引起的热潮尚未消退时,11月3日他们又成功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二号。这一次,他们成功将一只叫“菜伊卡”的母狗连同卫星一同送入到太空。“莱伊卡”成了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动物明星。那时候,苏联还没有掌握卫星回收技术,“莱伊卡”在太空飞行四天之后因氧气耗尽而悲惨死去。
  1957年秋天的这个时候,毛泽东正好在莫斯科,参加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在他8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这是他唯一出国参加的一次国际性会议。
  一位西方记者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一下飞机,毛泽东便在莫斯科机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它标志着人类进一步征服大自然的新纪元的开始。”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阵营只要有了人造卫星,就能蔑视帝国主义的一切。
  此时,又闻苏联第二颗卫星上天,毛泽东高兴地对赫鲁晓夫表示祝贺:“你们又一颗卫星上了天,真了不起!美国吹得神乎其神,为什么连一个山药蛋都没有抛上去呢?这个意义很大,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能否都选择一个目标,你们10年赶上美国,我们15年赶上英国。”
  仔细品味毛泽东的这些话,我们不难看出:此时身在莫斯科的毛泽东,心中恐怕已经开始对中国的卫星问题进行思考。苏联卫星接连上天,深深地震撼了毛泽东的心。苏联的卫星能上天,中国的卫星为什么不能?在毛泽东眼中,中国就没有干不了的事。
  这次莫斯科之行,毛泽东专门探望了中国留学生。在莫斯科大学的大礼堂里,毛泽东用他浓重的湖南口音对着3000多名中国留学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当时,年轻的孙家栋,就坐在台下,亲耳聆听了伟大领袖的教诲。孙家栋——这位日后成为“东方红”系列卫星总设计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航天事业领军人物的他,在回忆录中这样深情描述:“毛泽东的讲话亲切和蔼,风趣幽默……留学生们沉浸在无比激动和幸福之中。”
  毫不夸张地说,毛泽东的这个讲话,鼓舞了孙家栋他们那一代的年轻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是当时留学生们喊出的响亮口号!
  苏联第二颗卫星上天,让美国人彻底坐不住了。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太空响起“东方红”
绘制中国火箭导弹蓝图第壹人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就这么搞,不要怕土,土八路能打败洋鬼子
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8千米飞行,中国迈向太空的第壹步
两位科学家不约而同提出一份相同建议
令人痛惜的一波三折
建非常之功,十八勇士闯新路
试验场上不知疲倦的“倔老头”
痴心开辟独具特色的太空轨道
让“中国星”在万里云天闪烁
千挑万选上天乐曲
周总理一席话,令科学家记了一辈子
一次最不该失败的失败
万事俱备,只待东风
《东方红》从太空传遍世界
卫星上天,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
中国航天日,卫星家族人丁兴旺

第2章 中国“星”途风雨兼程
遥感卫星:天外返人间
“怎么甘心让自己头顶上飞的都是外国卫星呢”
返回式卫星研制在“动乱之秋”启动
一根导线的纰漏引发一次发射事故
巡天遥看三昼夜,首颗返回式卫星安然归
通信卫星:36000千米高空的梦想
3位普通人的来信,推动国字号工程重启
36000千米高空,一个雷达兵的奇思妙想
仰望星空,太空轨道应有中国一席之地
老将军披挂出征,加速推进“三鸣惊人”战略构想
征服36000千米高空,放飞“中国星”
远望测量船踏浪三大洋,海上牵星创qi迹
昔日红军长征路过的西昌,如今成为“太空长征”出发地
发射进入倒计时,意想不到的“特情”突如其来
万里高空接力救星,5分钟牵住“脱缰野马”
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上天,改变了中国
“东方红”卫星平台不断演绎太空精彩
中国“星”:闪耀苍穹造福民生
风云卫星:太空揽风云,服务千万家
海洋卫星:剑指苍穹,九天瞰海
高分卫星:“天眼”看地球,“慧眼”识九州
量子卫星:跑世界,改变未来

第三章 长征火箭走向世界
瑞典空间公司对中国火箭“一见钟情”
人类航天史上灾难之年,长征火箭逆势而上
首次发射亚洲一号旗开得胜
三张设计草图做成一笔大买卖
18个月造出长二捆火箭,14个月建起亚洲第壹大型发射塔架
0.15毫克的铝质多余物造成发射失利
再干100天托举星箭上九天
第2颗澳星发射:没有解开的历史之谜
接二连三的挫折使长征火箭跌入谷底
一年六战六捷,长征火箭重新赢得世界信任
1998-2017,长征火箭的黄金时代
中国火箭开启航天“新长征”
长征精神是推进中国火箭腾飞的最强燃料

第四章 载人航天壮志雄心
“谁控制了空间,谁就能控制地球”
难产的曙光号载人飞船
1979邓小平访美与航天“亲密接触”
“863计划”让载人航天工程重新启动
神舟,从中南海起航
“中国飞船就是中国飞船,不是联盟号”
造出一艘跨越40年发展历史的飞船
争分夺秒铺就一条飞天“高速公路”
神舟一号:发射一波三折
神舟二号:发射火箭磕伤了
神舟三号:插座故障推迟发射计划
神舟四号:挑战低温极限
神舟五号:杨利伟飞天圆梦
神舟六号:航天英雄携手出征
神舟七号:太空出舱行走
天宫一号:太空里的第壹个“中国家”
神舟八号:一场惊险的太空“约会”
神舟九号:中国航天员首次入住天宫
神舟十号:十全十美
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再造太空“新家”
中国空间站:2020梦想触手可及

第五章 中国航天员“全家福”
首批预备航天员未了的航天梦
从优秀飞行员中选航天员,淘汰率99%
走进神秘的航天员大队
独具特色的中国航天员中心
没有人知道加加林的师傅是谁
天上的功夫地上练
吴杰、李庆龙:未能上天也是英雄
杨利伟:中国太空“第壹人”
费俊龙:太空归来“中国龙”
聂海胜:将军出征圆梦太空
翟志刚:浩瀚太空印下中国足迹
刘伯明:骑单车骑出飞天路
景海鹏: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
刘旺:在太空给妻子“唱情歌”
刘洋:中国首位飞天女航天员
张晓光:中国首位太空课堂摄像师
王亚平: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陈冬:创造中国太空飞行最长纪录
军礼,中国航天员独特的“精神密码”

第六章 嫦娥探月梦想成真
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一角月岩,成为中国探月的起点
错过大航海时代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错过大航天时代
14亿元,修出一条38万千米的奔月路
中国嫦娥首次成功牵手月球
嫦娥一号:“看”遍月球的每一寸土地
嫦娥二号:飞得更快、靠得更近、看得更清
嫦娥二号:再次刷新“中国高度”
嫦娥三号:携带“玉兔”奔月宫
“嫦娥”成功落月,“玉兔”信步虹湾
“探路小兵”拿到中国首张探月“返程票”
实现载人登月还需迈过“三道关”

第七章 中国北斗闪耀苍穹
无心插柳,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推论
双星定位为北斗计划奠基
造一辈子中国“星”的北斗总设计师
六年磨一“星”,北斗问天惊世人
迎头追赶,北斗导航覆盖亚太地区
打通最后一千米,北斗加速进入百姓生活
加快走向世界,2020中国北斗覆盖全球
四分天下,北斗之路任重道远
尾声·不忘初心,逐梦前行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