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支队:1949南下全景纪实》:
孝忠心想,看来母亲是真累了,反正也没有外人来吃饭,就让母亲多歇歇,自己来做饭吧。于是孝忠开始烧火,往锅里添水,却看到弟弟和两个大一点儿的妹妹齐齐地站在门外,什么也不说,唯独不见最小的妹妹。孝忠感到了某种不祥,赶紧问大妹和二妹:“小五呢?小五怎么不和你们在一起?”
弟弟和妹妹们哭了,孝忠慌了,在这个家,他自认为什么都可以拿得起来,唯独对这几个弟弟妹妹没有任何办法,孝忠从小不喜欢哭,也见不得别人哭,对于弟弟妹妹们的哭声尤其没有办法。这时,蜷曲在炕上的母亲坐了起来,低低的说了一声:“不许哭。再哭,明天也不给你们饭吃。”
弟弟和妹妹们不哭了,母亲却哭了起来,低低地抽泣,边哭边说:“孝忠,娘把小五送人了。咱家实在是养不活她呀……”
孝忠惊呆了,原来正月十五那天晚上父亲和母亲让孝忠早点休息后,他们俩人却在雪地里又站了好长好长的时间,他们合计的就是,父亲走后,这五个孩子怎么办?很明显,父亲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事实上和父亲一起南下的平顺老乡战友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的也确有十人之多,而伤残者更以倍数计。出于多年的经验,父亲当然知道自己走后一个没有男人撑着的家要靠一个小脚女人来养活五个孩子该有多么艰难。虽然说按照政策村里会派人来帮助代耕,但那毕竟代替不了一个家里的男人,虽然说大儿子孝忠很懂事也很听话,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而且他还要读书,父亲和母亲的想法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因为家庭的困难而让孝忠辍了学。何况学校的老师早就和父亲说他的大儿子是读书的好材料,不读书实在可惜了。而在父亲的潜意识中,也确实想着王家的门风要靠大儿子去改变呢。因此,父亲和母亲商定的结果就是,困难再大,不向组织上提起,如果真的遇上春荒不接,就忍痛找俩好人家把这五个孩子中的两个即只有不到一岁的小女儿和三岁的小儿子送人算了,不图别的,只要他们能够在人家家里吃饱肚子,能够活下命来就行。然而,话是这么说了,可五个孩子对母亲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到万般无奈,是哪一个也舍不得送人的。所以,母亲在父亲面前是答应把两个孩子送人了,可父亲走后这两个多月,虽然家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巴,原本就紧缺的粮食因为要管人家代耕者的饭(这是太行山区的规矩,给谁干活谁管饭),这饭又不能和自家人吃的那样是野菜一半粮一半。春耕这几天时间,一下子就把家里原先准备的一个月粮食给吃光了。母亲曾想和人借,可是她还没开口,就有邻居左手拿着面盆右手拖着孩子找母亲借粮来了。凭心而论,母亲真不想给那人哪怕一粒粮食,可是看着邻居和邻居领着的孩子那可怜巴巴的样子,母亲还是从家里仅存的半瓦罐小米中给那人装了满满一盆去。按说,以孝忠家的条件,这个时候找区里找县里是一定会有人给解决困难的。起码送两袋粮食来不成问题,可是,母亲记住了父亲那句话,再大的困难不找组织。眼看着五个孩子捆在一起是很难渡过这个春荒了,母亲牙一咬,找了一户可靠的人家把小女儿送了人,本来说好了还要把小儿子也送人的,但三岁的小儿子只是‘哭,拼了命的死活不跟人家走。母亲硬起来的心终于再次软了下来,一声长叹,挥挥手让那家人走了。而她自己则一歪头蜷曲在炕上偷偷地抹眼泪,直到孝忠回家。
那一天,在孝忠的记忆中,是无可比拟的长,也是无可比拟的重,重到压在他的心头几十年甚至直到现在。是的,直到现在,王孝忠说起送人的妹妹也止不住泪眼蒙咙。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