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唐山的晨雾汶川的风
0.00     定价 ¥ 58.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黄浦区图书馆
  • ISBN:
    9787509845493
  • 作      者:
    贾方亮著
  • 出 版 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作者简介
  贾方亮,辽宁省大连市人。1969年参加工作,1970年底入伍。一生戎马,当过兵,带过兵,先后在团、集团军、原沈阳军区和总政治部各级机关工作,参加过重大演习、抢险、平暴等一系列军事行动。退休前任武警部队政治部副主任,少将军衔。
展开
内容介绍
  一个人的一生总会有许多所经历的重要时刻铭记在心,这亦可将其称之为宝贵而独有的精神库存。当于云淡风轻、山川悠然的闲暇之时,必定会以鲜有的充裕时间和依然澎湃的激情,对这一切进行反刍式的回溯与咀嚼,而从中品尝出万千滋味。在唐山大地震42周年和汶川大地震1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作为两次大地震的亲历者,也是我的老领导的贾方亮将军,这类颇有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灾难性事件,以及在灾难面前一个民族肉体的伤痛和精神的升腾,就自然成为其审视和观照的沉重和慷慨的选择,进而以饱含的情感、深沉的忧思和凝重的笔墨,来进行灼热如厮、不能自已的追忆和书写,因此便有了《唐山的晨雾汶川的风》这样大气酣畅、直叩心扉的力作。
  随着作者叙述的渐次展开,我们首先看到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奉命出征的贾方亮,还是一位年轻热血的基层军官。他与众多衔命而来的战友一起,在大地震废墟上奔走和忙碌,全身心地感受这山崩地裂般的灾难,给唐山人民造成的巨大而惨不忍睹的死伤,不舍昼夜地拯救或挖掘大地震的幸存者或罹难者,使数不清的绿色身影成为灾区民众重生的希望和精神的慰藉。其精湛、深蕴和写实性的文字,具有某种刺人眼目、震撼心灵的力量。而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贾方亮已是武警水电部队将星闪耀的政委,灾难传来时的牵挂,身心焦灼般的运筹,特别是于危险重重之中亲临一线指挥,都被那一管情真意切的有力之笔一一道来,无疑显示出了其所具有的更高的视野,承担起了更重的担子,体现出了更深挚的情怀。诸如指挥转移一批批惊魂未定的受灾群众,抢通一条条犹如命脉般的道路,解除唐家山等一个个危水高悬的堰塞湖威胁等,真切地再现了艰苦卓绝的抗震历程和作者自我的心路历程,章节字句之间蕴含着既扎心、更暖心的冲击力。
  两次大地震虽然都以过去时定格了,但作者却领我们再度回到地震时间,体会它们突然来临后的日日夜夜和分分秒秒。对于大地震之中种种为人们知之不详,或不应忘却的过程或细节,无论是前者所处年代的信息不畅,抑或是后者堪称拉网式的报道,都是难同作者这种身临其境、耳闻目睹和记忆犹新的第一人称写作相比拟的。作品必将有助于读者在某种阅读的心境之下,去重温那些不堪回首的时刻,使我们的心跟随作者再一次进行那样艰难的跋涉,为大地在倏忽之间爆发的震怒和蛮力而惊恐,为无数生灵猝不及防地悲惨逝去而哀伤,为民族遭受如此深重无辜的灾害而痛惜,也为中华民族所表现出的遇难雄起、众志成城的意志与精神而鼓舞,更为我们的党、政府和人民子弟兵在国难当头之时,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所采取的迅速有效、全力以赴和大规模的施救行动,所体现出的巨大的仁爱与关切之情、责任与担当之心而宽慰。那一幕幕令人揪心泣血的惨状,那一行行冲锋陷阵般的军人队列,那一幅幅气壮山河的救灾战斗场景,都是民族大爱情怀和抗震精神的凝聚和激发,都仿佛是民族经历的一次次凤凰涅椠式的再生。
展开
精彩书摘
  《唐山的晨雾汶川的风:我的两次抗震救灾》:
  听到这个最早的地震消息,大家心头一沉,尽管谁也没有往更严重的地方想,但话题集中在唐山,没离开地震。我们都没有亲历过地震,但议论起来话还是不少。大家议起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震,印象最深的是周恩来总理三次亲临灾区视察慰问;议起1975年2月海城地震,那是发生在不远的辽宁,由于预报准确没有多少人伤亡。我们团有一批邻近唐山的宝坻、大厂、三河籍干部,记忆中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入伍的,大都在营连主官岗位上工作。快中午了,不知道他们从哪儿听到的音信,心急火燎地跑到政治处打听消息:上级有没有通报?军机关有没有说法?我们什么也不清楚,结果只能使他们失望。大家心里都揣着一个问号——唐山真的发生了地震?
  我们还议论到,如果唐山真的发生了地震,报纸、广播会不会报道?新闻学中,灾害报道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灾害报道成为新闻传播的“禁地”。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灾害报道更是受到严格控制。有一位老干事,河南人,讲起了“75·8”大水。
  1975年8月初,中国内地“7503号”台风,穿越台湾岛后在福建晋江登陆,以罕见的强力,越江西,穿湖南,在常德附近突然转向,北渡长江直入中原腹地,带来如注的暴雨。暴雨的中心位于驻马店地区板桥水库的林庄,最大6小时雨量830毫米,超过了当时世界最高纪录(美国宾州密士港)的782毫米;最大24小时雨量1060毫米,也创造了中国同类指标的最高纪录。暴雨区形成的特大洪水,量大、峰高、势猛,致使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竹沟、田岗两座中型水库,以及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间相继垮坝溃决,成为世界最大的水库垮坝惨剧。在这一被称为“75·8”大水的灾难中,河南有29个县市、1700万亩农田被淹,1100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遇难,倒塌房屋596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猪72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铁路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由一场特大暴雨而引发整整一个水库群的大规模溃决——无论是垮坝水库的数目,还是蒙难者的人数,都远在全球同类事件之上。这样一场震惊世界的重大灾难,国内媒体讳莫如深,鲜有报道。如今,这场大水灾已经过去40多年,在中国报刊和新闻史上仍是一个“空白”。
  尽管没有准确的消息,大家只是议论和揣摩,但凭直觉,还是预感到这次地震来势不小,唐山恐怕凶多吉少。中午,接到军司令部命令——坦克团出动36台运输车辆,配属46师赶赴唐山抗震救灾。一时间,机关上下忙碌起来。尽管我们出动的是一个汽车连,但配属的是46师,从千里之外的吉林,调一个全训师到唐山抗震救灾,说明唐山地震非同小可。团党委迅速研究确定,团里派出指挥组,由参谋长李树春和政治处副主任赵银成带队。机关人员很精干,只有司令部参谋秦希峰、政治处一位老干事和卫生队军医姜殿文3个人。
  那时的我,正是年轻气盛,遇到大一点的任务,一腔热血,总想向前冲一冲,不是想表现,只是想经受-下考验,再加上见见世面。有的同志鼓动我,去找政治处孙登龙主任。于是,我莽撞地跑到主任办公室要求去唐山。没有想到的是,领导竟然同意由我换下那位老干事,估计是因为我去可以兼搞新闻报道,多少还懂一些摄影。现在想来,坚决要求上战场是好事,其他同志何尝不是如此?!
  一切按照打仗的标准进行:组织动员部队,报送铁路输送计划,检修车辆装备,准备个人物品。李树春参谋长带我和秦希峰参谋到汽车连,一个一个人员、一台一台车辆检查落实情况。很快,我们做好了各种准备,14时向梅河口车站开进,团长、政委和机关的同志在大门口为我们送行,很有几分出征的悲壮。
  ……
展开
目录
序 当人民需要的时候

第一篇 唐山印记
第一章 唐山怎么了?
第二章 车过滦河
第三章 “唐山全平了!”
第四章 生命大救援
第五章 唐山不相信眼泪
第六章 为了重生
第七章 天上还有一条路
第八章 废墟上的演出
第九章 地震波及的北京
第十章 悼念毛泽东逝世
第十一章 我们的汽车连
第十二章 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十三章 再回唐山的情愫

第二篇 难忘汶川
第一章 责任与担当
第二章 为什么是汶川?
第三章 说不尽的都江堰
第四章 蓥华和湔氐
第五章 绵远河告诉你
第六章 西线进汶川
第七章 生命线
第八章 悲情北川
第九章 两色的堰塞湖
第十章 湔江水哪里去了?
第十一章 危湖高悬
第十二章 突击向堰顶
第十三章 米-26来了
第十四章 是挖还是炸?
第十五章 初战唐家山
第十六章 石亭江上
第十七章 挥师再发
第十八章 决胜唐家山
第十九章 使命高擎在头顶
……

第三篇 从唐山剑汶川
结语:关于两次地震的几则问答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