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镇馆之宝
0.00     定价 ¥ 40.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黄浦区图书馆
  • ISBN:
    9787519501143
  • 作      者:
    探秘天下编写组编著
  • 出 版 社 :
    时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作者简介

探秘天下编写组,由一群热爱科学、喜欢探险的科普爱好者组成,他们有的来自于教学一线的老师,有的来自于专业学者,有的来自于科普类专栏撰稿人,因为相同的爱好走在一起,为的是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同时将自己的所知所学变成文字,让更多的读者走进科学,爱上探索。编写组已编写出版了《北纬30°神秘现象全纪录》、《黑洞》、《水怪》、《UFO》《亚特兰蒂斯》等多部畅销图书。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激发想象、开拓视野的探秘经典,从历史、考古、艺术的角度,深入介绍了华夏历史上那些不可再生的古文物,从国内馆藏到流失海外的瑰宝文物,涵盖吴越、中原、齐鲁、西域、滇川等地域。内容详实丰富,故事引人入胜,通过这些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国宝,为读者搭建了一座通往古代的桥梁,带领我们走进鲜活的历史。


展开
精彩书摘
NO.1无价之宝:华夏文明之滥觞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延绵不绝,华夏文明至今光耀于世。在浩瀚的文化传承中,各种巧夺天工的文物珍品谱写成中国历史文明的绚烂乐章。在延传至今的文物中,有一部分举世罕见的无价国宝,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不仅让人们惊叹工艺上的精巧完美,而且也传承了数千年的东方文明。
1.原始图腾崇拜——人面鱼纹彩陶盆
名称:  人面鱼纹彩陶盆
年代:仰韶文化
题材:陪葬陶器
材料:细泥红陶
规格: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
价值:中国陶器文化颠峰时期的代表作品
出土情况和馆藏
1953年春天,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灞桥火力发电厂在施工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处古代遗址,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半坡遗址。到1955年,经考古专家挖掘发现,半坡遗址现存面积约有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其中居住区有较深的壕沟围绕四周,房屋为地面建筑和半地下建筑,多呈方形或圆形。在居住区中央有一个长方形的大屋,据专家分析,这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半坡遗址发掘的总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掘房屋遗址46座、圈栏遗址2座、贮藏各类物品的地窖200多处、成人墓葬174座、儿童瓮棺墓葬73座、烧陶窑遗址6座。此外,还发掘出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其中有7件陶器引起专家重视,陶器是红色彩陶,上面绘制了黑色、褐色和白色花纹,有人面、鱼类、麋鹿等图形,还有多种特殊符号,据判断可能是最原始的文字符号。
在出土的7件彩陶中,5件为器物残片,两件较为完整,其中有一件就是人面鱼纹彩陶盆。据分析考证,人面鱼纹盆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属于一类特制的葬具。上面绘制的人面图案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的装束特异,似乎在从事某种宗教活动。由于人面图案的装束与当时巫师的装扮特征类似,因此彩陶盆上的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专家认为,彩陶盆上的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一种图腾来加以崇拜。
20世纪50年代这件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所发掘出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当属仰韶彩陶艺术的代表,目前此盆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艺术价值
半坡遗址是6000—7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存留下来的遗址,属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期间的陶器珍品,高度为16.5厘米,口径是39.8厘米。盆口绘制有断断续续的黑色彩带,里面用黑彩画出两组相对的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存在如同发髻的尖状物以及鱼鳍形饰物。前额的右边是黑色,左边呈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且平直,好像闭上。鼻梁高挺,如同倒过来的“T”字形。嘴巴两旁各有一条变形鱼纹,鱼头和人嘴轮廓融合,最里面似乎有两条大鱼。而且,位于人脸的双耳部位也存在对称的两条小鱼,进一步组合为形象独特的人鱼合体。另外,两个人面中间,绘制了两条大鱼,好像在互相追逐。这两条鱼的鱼头以及鱼身呈三角形,眼睛圆圆的,鱼身绘出斜方格,类似
鱼鳞。
人面鱼纹彩陶盆颜色鲜艳,色彩和图案都极富艺术价值。鱼纹刻画得极其逼真,鱼头仅用寥寥几笔,便将鱼的神态刻画得详尽而细致,鱼身上没有鱼鳞,而是借助对称的菱形图案进行修饰,代替鱼鳞的样子,极具律动感。此外,人面在鱼群里沉静闭目,神情坦然,整幅画面结构清新,动感十足,生气盎然,图案鲜明的同时也充斥着一种奇幻色彩。
人面鱼纹彩陶盆的主要原料是细泥,陶胚制作完成后,用赤铁矿粉以及氧化锰做颜料进行上色,然后置入窑中烧制。彩陶盆口敞开卷曲,盆底比较平整,腹部外凸,也非常深。盆里面非常光滑,盆外却很粗糙。由于古时候陶窑的封闭效果差,最后导致在橙红底色表面呈现出黑、红两种
颜色。
人面鱼纹彩陶盆艺术风格奇特,是我国古代先民智慧工艺的结晶,北京奥运福娃的头饰设计灵感就借鉴了人面鱼纹的设计。福娃主设计师吴冠英说,人面鱼纹盆画面中表现出一种人和鱼、人和自然、天人融合的和谐之美,而这些正是极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符号。
背后的故事
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存在非常多动物样式的绘画,如鱼、鹿及蛙等,其中鱼纹是典范,人面鱼纹彩陶盆被艺术界评论为彩陶中的绝佳之作。
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认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所以此类画像大部分是巫师祈求鱼神附体,借鱼的身体到冥界去给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可能是巫师在施法的时候佩戴的一种面具,以增强神秘感和神圣感。
此外,有专家认为,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图腾崇拜属于他们的精神生活以及最早的信仰寄托,所以在先民的艺术行为中,图腾徽号大多都被刻在一些器物表面。半坡人是依水居住,半坡彩陶上所画的鱼纹极有可能属于图腾崇拜,人和鱼交互着画在一块,象征着人与鱼紧密联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的关系。同时,从人面鱼纹肃穆的形象来看,在某种范围里面呈现出权威性的特指图像,极有可能是权力的象征。在部落里,谁能够获得这个图像,谁就是部落的领袖,获得支配别人的权利,这也是一种权利崇拜的象征。
也有专家从进化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说法,上古时期的人类对自己到底从哪里来感到极其迷茫。因为半坡人生活在水边,于是他们心中有可能认定鱼是自己的祖先。因此,半坡先民将鱼化作了神祇,进行崇拜,并制作了人面鱼纹彩陶盆作为殉葬品和仪式器具。
……
展开
目录
NO.1无价之宝:华夏文明之滥觞
NO.2国之重器:吴越文化之浓缩
NO.3天下至宝:中原文化之绝响
NO.4万邦之珍:齐鲁风韵之流转
NO.5文化“化石”:丝绸文明之渊源
NO.6国宝传承:滇川风情之探骊
NO.7举国至珍:海峡彼岸的呼应
NO.8海外拾遗:漂泊海外之瑰宝
NO.9历史遗珠:神秘传说之宝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