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星星的孩子 来自中国孤独症群体的报告》:
女人,你的名字叫“坚韧” 【采访手记之一】 这一个章节,是要写一位孤独症儿童家庭的故事。和其他采访不同,这一次,我和这位母亲交谈完之后,迟迟没有动笔,因为我需要积攒起很多很多勇气,才能再一次去面对那个悲伤的家庭。
当采访结束后,我问她,在文章中是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还是采用化名的形式。她毫不犹豫地发给了我一个短信:“我在本溪市博物馆工作。孩子父亲的工作单位是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他叫周晓刚。
孩子1994年出生,叫周源明。写吧,为孤独症这个群体呼吁。” 我又一次被这个女人的坚韧所撼动了,回复了她一句话:“多谢。我一定尽力而为。” 1.黑夜,在那天突然降临 她叫崔玮,1969年生人,是出版社的一位老师把她介绍给我的。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她是本溪市博物馆的馆长,非常优秀,高高的个子,人也很漂亮。”声音中充满惋惜。
崔玮本来应该有一个非常圆满的人生。她和丈夫是大学同学,两家都是本溪当地人,毕业后,两个人也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一个在博物馆,一个在大学。无疑,这是很多喜欢读书的人所渴望的人生方式和婚姻组合。
用崔玮自己的话说:“如果孩子没得这病,我们的日子真是挺好的,本溪是个小城市,消费不高,两个人工作都不错,我们也不是那种非要大富大贵的人,过这种平常的小日子,就挺知足的。” 可命运偏偏不肯放过这两个乐天安命的人。
1994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一出生就是个8斤多的大胖小子。孩子刚一落地,婆婆就兴高采烈地承担起了所有照顾孙子的任务,而且乐在其中。
从他们给孩子起的名字“源明”,也不难看出,这一家人当时的快乐。这个孩子,是希望、是光明,他的到来把这个家庭通向遥远未来的路,照得亮亮堂堂。
后来,崔玮总是回忆,儿子究竟在哪个环节第一次显现出了病症,可是真的想不出来。她只记得,婴儿时的小源明不仅没有让人觉得有问题,反倒很多地方都显露出过人的天赋。
比如说,他才两三个月的时候,就能分辨出左右、上下,这些抽象的概念。他从来没有把鞋子的左右脚穿反过。有时候小源明自己拿起一张报纸、一本图画书,像模像样地看看,也从来没拿倒过,书籍报纸,所有印着字的东西,在他手里,永远都是正着的。
家人们窃喜,觉得这个孩子还真是挺聪明的。
可是后来,随着小源明一点点长大,问题慢慢显露出来。他不会讲话,眼神也从来不和人交流,而且每天到了固定的时间,例如下午三四点钟,就拼命哭闹,完全没有办法制止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