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生一》:
2006年2月6日,维克多、巴齐尔及白凤阁应邀来到湖南,开始了潇湘之行。
2月7日上午,维克多一行在方志辉、湖南省农科院科技开发处处长陈学斌的陪同下,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袁院士。袁院士不仅和维克多大使探讨了杂交水稻在马国推广的一些细节问题,还回顾了中国与非洲的深厚友谊,一上午的会晤轻松愉快,自始至终笑声不断。
得知维克多2月8日要去韶山参观时,袁院士赞许地说道:“毛泽东主席的故乡确实值得去看。主席是非洲人民的好朋友,对非洲人民情深意重。他心里牵挂的永远是第三世界的人民。”
2月8日一早,宾主一行早早便上了车,往韶山方向行驶。当维克多发现车辆后视镜上悬挂着毛主席像章时,虔诚地问:“湖南人是不是都很崇拜毛主席呀?”
“当然。”司机张艳萍抢先回答,说话的同时,她还伸了伸腰,好像腰杆变得更直了,惹得维克多等人开怀大笑。
车很快就到了韶山,一下车大家就直奔牛形山旁虎歇坪。牛形山为滴水洞北面屏障,东南侧有一块高约20米凌空突兀的崖石。当地传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常有华南虎来此崖石上朝阳取暖、避暑纳凉,虎歇坪因此而得名。南面与龙头山相对,虎踞龙盘,景象壮丽,素为风水爱好者看重,因为毛泽东的缘故,成为韶山必游之地。
听了兼职导游方志辉的介绍,维克多等人竞相找寻起来。指点比画中,几人终于找到,其惊喜不亚于发现新大陆,惊愕、赞叹不已。
“这风水可是有赞:龙头山,虎歇坪,聚龙之灵,集虎之威,通三山之风,贯八面之气,藏龙卧虎,风云际会。”方志辉继续卖弄着从导游那里知道的亮点。这下可让翻译傻了眼,这样的语言确实不好翻译。巴齐尔自然不明就里,维克多却连连赞叹“了不得”,边说边向同伴解释起来。
在虎歇坪的毛泽东祖坟前,一对人工建造的石虎栩栩如生,似乎永远守卫着长眠在此的主人。祖坟右侧,依山傍石建有一座二层的仿古亭,称虎亭。虎亭正对毛泽东故居上屋场“韶山嘴”。登亭远眺,韶峰古寺、八仙吹箫、观音抱子等景点尽收眼底,湘潭、宁乡和湘乡望之在即。维克多自是感觉美不胜收,啧啧称奇。
游毕虎歇坪,大家来到毛家饭店午餐。见有外国人来访,毛家饭店的总经理汤瑞仁立即前来招呼。毕竟见过世面,那出场就是与众不同,气势非凡。亲切得体的欢迎词娓娓道来,客人如沐春风,宾至如归,气氛更加融洽。
众人一致提议,今天就吃“主席菜”。汤老太特别叮嘱服务员:“可要好生接待好毛主席的客人哟。”并给每人分发了一张印有毛主席与乡亲同聚一堂的画像的特制名片。汤老太正欲告辞,不料维克多的情绪早被调动起来,嚷嚷着:“不急,不急,莫走,莫走。”一定要老板一起共进午餐。维克多看到汤老太面露难色,料是分身不得,即灵机一动,盛邀老太单独合影留念。汤老太很是高兴地接受,又与众人合了影。
毛主席生前最爱吃的红烧肉、火焙鱼、菌子炖肉、豆豉辣椒等韶山风味菜很快一一端了上来,一顿午餐吃得高兴热烈。
下午接着参观毛主席故居。维克多看到毛泽东家的祖田时又问:“现在这些田种的是杂交水稻吗?”
“当然。”几人纷纷回答。
“毛主席祖田里种植出的祖田米,杂交稻米,近年已经成为‘韶山新礼’,远游海内外,比我们这些人的名头可响多了。”方志辉还不忘幽默一下。
铜像广场上,两长排花篮整齐摆放在毛主席铜像前,色彩艳丽的鲜花表达着人们无尽的思念和敬仰。维克多一行纷纷向毛泽东巨型铜像鞠躬,叩拜,献花,神情肃敬庄严。
方志辉想打破过于沉静的气氛,于是说道:“关于主席铜像,我可以讲五个神秘故事,其中两个是听导游说的,另三个是我亲历的。想听吗?”
“先听导游说给你听的。”维克多连忙应道。
一个个神奇的故事从方志辉口中徐徐道出,这也几乎是每一个到韶山的人都能听到的故事。或者一至两个,或者更多,每个版本略有不同。
一个个众口相传的传说,一个个方志辉亲历的故事,让维克多一行人感到非常震惊,惊诧莫名。方志辉担心他们产生错觉甚至幻觉,赶紧补充解释:“不管是导游讲的,还是我所看到的,其实都只是我们带着一种主观情感,努力诠释着某种自然现象的巧合。”
尽管如此解释,维克多终究没有放下。他在将要离开铜像广场时,又一次来到主席面前,就如众多的中国人一样,神色庄严肃穆,恭敬地跪在铜像脚下,庄重祷告,举止虔诚至极。这一幕,感动了周围众多游客。
待他起身后,方志辉问他祈求什么。维克多正色地回答:“我祈求毛主席保佑,保佑我们的杂交水稻合作项目能够成功。”
“这正体现了维克多的情怀,也是马岛人民的期望。”方志辉想着,接口说道:“一定,一定,主席一定会庇佑我们!”
2月9日下午,维克多结束长沙之行,湖南省农科院专门举行了送别仪式。院长邹学校研究员代表湖南省农科院赠送了两件礼物,毛泽东铜像和湘绣。铜像高约35厘米,基座雕刻有毛泽东书法手迹《七律·到韶山》。湘绣是袁隆平手捧稻穗的图案,配有中国中央电视台2004年“感动中国”组委会对袁隆平的颁奖词。
维克多甚是高兴。仪式结束后,他请教方志辉,希望能对毛泽东诗词作点注解,以便赏析。并问道,两幅作品均有“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诗句,是否有什么关联。
方志辉为维克多讲解着毛泽东当年创作《七律·到韶山》的特殊背景。1959年6月,离毛泽东1927年初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的日子,已经整整过去了32年,这是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回韶山。32年峥嵘岁月,32年故园情思,他思绪万千,第二天便写下了这首《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接着,方志辉为维克多一行赏析道:“诗文第一句这个‘咒’字饱含了毛泽东主席的热爱、思念和沉痛的感慨。岁月为何要流逝,如同光明的白昼为何要消失。主席感怀过去的漫长岁月,感叹光阴的流逝,感叹光阴不在。主席是一位多么浪漫的诗人。”
“袁隆平也是一位浪漫诗人。”维克多插话道。
……
展开
《稻生一》,是文学,更生活;是故事,更励志:是传记,更科普……
——*****院士、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袁隆平的努力,同时诠释着人与人,人与自然该如何和谐共处。
——沙祖康 联合国原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