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人的修行 专著
0.00     定价 ¥ 39.8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黄浦区图书馆
  • ISBN:
    9787500863663
  • 作      者:
    李叔同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18年入杭州虎跑寺出家,精修佛律,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1942年10月13日在泉州圆寂,年六十三岁。他承传了南山律宗,被尊为第十一代祖师。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对弘一法师李叔同关于佛法、人生、国家、文艺等方面的散文、禅讲的整理和总结。采撷大师对生命和信仰感悟的微言大义,并加以疏释延伸。我们做这样的努力,旨在从各个层面,展现大师的旷古风格和成就。
展开
精彩书评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张爱玲

  李叔同,留学日本首演《茶花女》,揭开中国话剧史;又以音乐绘画,刷新故国视听。英姿翩翩,文采风流,从者如云,才名四播。现代中国文化,正待从他脚下走出婉约清丽一途。突然晴天霹雳,一代俊彦转眼变为苦行佛陀。娇妻幼子,弃之不见,琴弦俱断,彩色尽倾,只换得芒鞋破钵、黄卷青灯。李叔同失落了,飘然走出一位弘一法师,千古佛门又一传人。
  ——余秋雨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佛法大意
  我至贵地,可谓奇巧因缘。本拟住半月返厦。因变、住此,得与诸君相晤,甚可喜。
  先略说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
  若专修净土法门者,尤应先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此心者,自无此误会。
  至于作慈善事业,尤要。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
  或疑经中常言空义,岂不与前说相反。
  今案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悲者如前所说。智者不执着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执着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学习佛法,了解悲智之义,如是所作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
  今能了解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真精神所在,则常人谓佛教是迷信是消极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当。即谓佛教为世界一切宗教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谓佛法为世界一切哲学中最玄妙之哲学者,亦未为尽理。
  因佛法是真能说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破除世间一切谬见,而与以正见。
  迷信,而与以正信。
  恶行,而与以正行。
  幻觉,而与以正觉。
  包括世间各教各学之长处,而补其不足。
  广被一切众生之机,而无所遗漏。
  不仅中国,现今如欧美诸国人,正在热烈的研究及提倡。出版之佛教书籍及杂志等甚多。
  故望已为佛教徒者,须彻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实行,俾不愧为佛教徒之名。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虚心下气,尽力研究,然后于佛法再加以评论。此为余所希望者。
  以上略说佛法大意毕。
  又当地信士,因今日为菩萨诞,欲请解释南无观世音菩萨之义。兹以时间无多,惟略说之。
  南无者,梵语。即归依义。
  菩萨者,梵语,为菩提萨埵之省文。菩提者觉,萨埵者众生。因菩萨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故称为菩提萨埵。此以悲智二义解释,与前同也。
  观世音者,为此菩萨之名。亦可以悲智二义分释。如楞严经云: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约智言也。如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约悲言也。
  授三皈依大意
  第一章三皈之略义
  三皈者,皈依于佛、法、僧三宝也。
  三宝义甚广,有种种区别。今且就常人最易了解者,略举之。
  佛者,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诸佛是也。法者,为佛所说之法,或菩萨等依据佛意所说之法,即现今所流传之大小乘经、律、论三藏也。僧者,如菩萨声闻诸圣贤众,下至仅剃发被袈裟者皆是也。
  皈依者,皈向依赖之意。
  皈依于三宝者,乞三宝救护也。《大方便佛报恩经》云:譬人获罪于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来无畏,但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罪。皈向三宝,以求救护。若诚心皈依,更无异向,不违佛教,魔王邪恶,无如之何。
  既已皈依于佛,自今以后,决不再依天仙神鬼一切诸外道等。
  既已皈依于法,自今以后,决不再依诸外道典籍。
  既已皈依于僧,自今以后,决不再依于不奉行佛法者。
  第二章授三皈之方法
  一、忏悔。二、正授三皈。三、发愿回向。
  应先请授者详力解释此三种文义。因仅读文而未解义,不能获诸善法也。
  正授三皈之文有多种,常所用者如下:
  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
  我某甲,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结。
  前三说时,已得皈依善法。后三结者,重更叮咛令不忘失也。
  忏悔文及发愿回向文,由授者酌定之。但发愿回向,应有以此功德,回向众生,同生西方,齐成佛道之意。万不可惟求自利也。
  第三章授三皈之利益
  经、律、论中,赞叹皈依三宝功德之文甚多。今略举四则。《灌顶经》云:受三皈者,有三十六善神,与其无量诸眷属,守护其人令其安乐。《善生经》云:若人受三皈,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四宝者:金、银、琉璃、玻璃),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皈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较量功德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如稻麻竹苇。若人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满二万岁,诸佛灭后,各起宝塔,复以香花供养,其福甚多,不如有人以清净心,皈依佛、法、僧三宝所得功德。《大集经》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授三皈已,儿无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拥护。是母受兼资于子也。
  第四章结诰
  在本寺正式讲律,至今日圆满。今日所以聚集缁素诸众,讲三皈大意者,一以备诸师参考,俾他日为人授三皈时,知其简要之方法也。一以教诸在家人,令彼等了知三皈之大意,俾已受者,能了此意,应深自庆幸。其未受者,先能了知此意,且为他日依师受三皈之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佛理禅心:惟愿灵光普万方
佛法释意五则/ 002
佛经讲录三则/ 016
修习指点三则/ 030
佛学问答四则/ 044
常随佛学/ 062
切莫误解佛教/ 065
改习惯/ 077
放生与杀生之果报/ 080
敬三宝/ 083
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 086
劝念佛菩萨求生西方/ 090
劝人听钟念佛文/ 092
普劝发心印造经像文/ 094
第二编 爱国情深:呜呼惟我大国民
辛丑北征泪墨/ 098
中国学堂课本之编撰/102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106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论/ 108
诛卖国贼/ 110
闻济南兵变慨言/112
赵尔巽如何/ 113
呜呼!辞章!/ 114
论语言之齐一/ 115
第三编 须臾年华:人生浮华若朝露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120
西湖夜游记/ 125
余弘律之因缘/ 126
南闽十年之梦影/ 127
断食日记/ 134
佛说无常经叙/142
改过实验谈/ 146
释迦牟尼佛为法舍身/ 150
惜福习劳持戒自尊/ 154
律学要略/ 159
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 169
为性常法师掩关笔示法则/ 172
普劝净宗侣兼持诵地藏经/ 174
最后之忏悔/ 177
人生之最后/ 180
第四编 文艺纵横:文采风流合倾慕
浅谈西画/ 186
浅谈国画/ 201
西洋画特别教授法/ 221
释美术/ 222
谈写字的方法/ 224
艺术谈三则/ 232
浅谈文学/ 245
广告丛谈/ 249
治学三论/ 256
春柳三章/ 258
第五编 鸿雁传书:彩笺文字联交谊
致许幻园/ 262
致杨雪玖/ 267
致丰子恺 / 269
致毛子坚 / 274
致刘质平/ 276
致陆丹林/ 286
致郁智朗/ 287
致马冬涵/295
致崔海翔/ 296
致陈海量/ 299
致高文显/ 301
致夏丏尊/ 312
致弘伞法师/ 328
致性常法师/ 330
致李圣章/ 333
致李圆净/ 341
致蔡元培、经亨颐、马叙伦等/363
致丁福保/ 365
致王心湛/369
致邓寒香/ 373
致姚石子/ 377
致瑞今法师/ 382
致芝峰法师/ 384
致如影法师/ 388
致妙莲法师/ 390
致仁开法师/ 39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