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拜占庭的成就
0.00     定价 ¥ 78.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徐家汇书院
  • ISBN:
    9787542663788
  • 作      者:
    (英)罗伯特·拜伦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内容介绍
  《拜占庭的成就:公元330~1453年之历史回顾》是西方史学名著。
  《拜占庭的成就:公元330~1453年之历史回顾》以生动流畅的文笔讲述了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其特点在于不拘泥于历史细节、历史片断,而是直入主题地批判西方历史学家对于拜占庭帝国历史偏见,人血有肉地展现了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庭文明,证明了其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大不列颠和索马里兰之间的所有陆地上,居住着一种体型矮小的深肤色人种,现代科学家将其称为褐色人种或地中海人种。渐渐地,他们支配的势力范围被北方的条顿人和南方的努比亚人所蚕食;直到最后人们只能在地中海大部分沿岸地区找到他们的踪影。受到这一限制的影响,这一人种根据他们身体特征,被分为了四大族,其中皮发斯基族(Pelasgian)——从希罗多德那借用的这个名字——居住在希腊地区、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地区。这个民族,更确切地说这一分支,在印欧族希腊人到来之前,是受到一种能够快速发展和同化其他文化的文明所支配的。克里特岛弥诺斯文化的艺术和治国上的成就恰好反映了这点,因为这一定是其文明如此辉煌的主要原因。另外,虽然工艺没有那么精湛,这一文化的遗迹在伊特鲁利亚人的纪念碑中也留下了它的影子,而他们则是迁徙至意大利的皮发斯基族的一支。
  最终,不可思议的希腊人将其推理能力、对形式概念的理解和他们语言,从在地图上尚不为人知的雅利安人种发源地带到了这里。他们将这些东西强加在了皮发斯基人身上。就具象艺术而言,在先于希腊文化占据支配地位之前的种族融合时期,就有了那些着色的人物胸像雕塑,这些雕塑比任何之前来自埃及和之后在希腊创造的艺术品都更胜一筹,如今它们都陈列在雅典卫城博物馆之中。连希罗多德都承认,希腊人在他们所入侵的国家中始终是少数群体;从种族上来说,他们几乎没过多久就被同化了。但是,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话语中称之为“希腊人”的结合体,确实十分成功。它创造了如今席卷全球的欧洲三大文明基础之一。从直布罗陀到北京,从哈德良长城到尼罗河的源头,即使在其开创以来数个世纪之后,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文化影响力。受其民族支配的地方,就会繁荣昌盛。而随着希腊人的衰亡,贫穷与腐败便开始在他们的家乡,东地中海沿岸地区,兴风作浪。
  与此同时,从其兴起到衰亡的这段时期,整个褐色人种的血统,特别是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地区,都被外族冲淡了。这一结果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蛮族入侵的杰作,而在东罗马帝国境内,虽然时有短暂的侵略,但却没有遭到蛮族的玷污。因此,褐色人种最初分成的四大族中,在体貌特征上与其祖先遗留下来的解剖学特征最为相似的,便是希腊人。所以,只是肤浅地看看几个雅典地区村落名字就推断出来的斯拉夫血统论根本就是错误的,若是按照这一逻辑,那么根据地名是以-wick和-by为词尾来看,所有英格兰人就都该是丹麦人的后代了。法尔默赖厄的观点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就是得益于人们对那些为人熟知的希腊大理石雕像所刻画的金发巨人所抱有的幻想。同时,人们似乎已经忘记,尽管很少有人会同时具有轮廓分明的鼻梁、厚实的嘴唇和圆圆的下巴,而且在大草帽和牙刷式胡子的掩盖下让人难以辨认,但是它们依然是希腊人的外貌特征。
  由于人类学目前比其他学科更有资格在这一问题上给出答案,因此20世纪沿袭了过去关于希腊人的界定:一群具有地中海民族血统的人,拥有一种他们自己建立的类似于斯基泰(Scythian)文化和萨尔马提亚文化的雅利安文化。不过,除了骨骼和颅骨上的一致外,在街道上行走的活人则提供了更让人信服的证据。自从希腊人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的这一刻起,他们性格中的基本品质,就穿过了拜占庭帝国的辉煌和奥斯曼帝国的堕落,一如既往地流传至今。那位四处旅行的老学究想必不会认同这种观点,因为在他而言,原住民的存在只不过是为了缅怀那并不存在而又空洞的尽善尽美,而他居然觉得这种尽善尽美就是希腊人的面相。然而,令人怀疑的是,在其作品中,他到底有没有充分了解那些人类角色,以使其能够剥去他笔下那些英雄们的豪言壮举而发现他们身为凡人的那一面。可是,那些视人文学科为良药而非迷药的人,就能在现代希腊人的心智和气质中识别出与古人相似的地方。在民族性格的持续性被确定之前,要描述一个民族的历史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从根本上来说,这个民族最显著且最持久的本能,是一种孜孜不倦的求知欲。这种对知识的渴望,曾经激励了第一批哲学家和科学家,而在新一轮的危难之际,使徒保罗又将未知上帝的诱饵掷入其中,它还是和原来一模一样。即便是现在,“雅典人”还是会用“有何新闻”来互相问候,并等待对方回答。在这个国家中,一种定期的看似爱管闲事的询问是所有盛情款待的开始。对于质问永不满足的态度,形成了普遍的——或按照不列颠人的说法,非凡的——对知识、对书籍本身以及对文化技能的各个方面的尊重。从身居高位者到地位低下之人,甚至不识字的人,在他们身上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特性在历经数个时代之后依然一脉相承。而且,如果了解古人与拜占庭人的话,就可以认为历史对他们而言与其说是一门学科,不如说是一项娱乐,就好像是几位学识卓越的教授在主流报纸上写些专栏一样。
  ……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部 史海一瞥
第一章 历史学家
第二章 希腊人
第三章 拜占庭人

第二部 剖析
第四章 合三为一
第五章 帝国编年史
第六章 国家的本质
第七章 贸易与货币
第八章 追寻真实之旅
第九章 文化
第十章 安逸的生活
第十一章 为欧洲而战

插图注解
参考书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