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文艺创作与鉴赏的心理思想,从应用层面阐述了中国人的音乐、绘画、书法、诗歌、戏剧、小说心理思想,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国文艺心理学思想的全貌。
本书是“中国应用心理学思想史研究丛书”之一。分上、下两篇,上篇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文艺创作与鉴赏的心理思想:文学艺术是民心、民情的晴雨表,文学艺术具有一定的心理治疗的功能,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品味和人生境界;创作的动力来自虚靜的心态、愤懑的宣泄和游戏心理。情感、语言、联想、想象、灵感、才性、学问、言与意、情与理是不可或缺的创作心理要素。设情、酌事、撮辞是文学艺术创作必经的心理阶段,最终目标是自成一家新语。心理距离论、移情作用论、知音论、境界论、心物交融论是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观点。下篇从应用层面阐述了中国人的音乐、绘画、书法、诗歌、戏剧、小说心理思想。总之,此书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国文艺心理思想全貌。
艺术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生命形式。艺术既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也是一种心理的存在。它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中,用特定语言或符号表征人类个体与群体心理审美的文本。它既可以表现为书面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口头的形式,还可以表现为器物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记载人们的认知、情感、态度和社会心理。艺术可以超越作者和作品本身而存在。
作为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艺术是靠心灵的灌注给它生气,“只有从心灵发生的,仍继续在心灵土壤中长着的,受过心灵洗礼的东西,只有符合心灵的创作品,才是艺术作品”。现代情感符号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学者苏珊·朗格(Susanne Langer)在《生命的形式》中写道:“说一件作品‘包含着情感’,恰恰就是说这件作品是一件‘活生生’的事物,也就是说它具有艺术的活力或展现出一种‘生命的形式’。”
中国的艺术就是中国人独特的生命形式,是从中国人的心灵生长出来的,是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浇灌出来的,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在独特的经历中用心灵孕育和洗礼出来的成果。中国人在自己独特的文化土壤中,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进行数千年的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和艺术理论探索,对艺术有许多独特的理解,对艺术与人心理的关系也形成许多独特的观点。按照现代作家林语堂的观点:“中国的艺术是太阳神的艺术,而西方的艺术是酒神的艺术。”“中国艺术作品展现出一种精美和谐的情调,中国艺术作品鹤立于人类最佳精神产品之林。”
按照德国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观点,艺术不仅是一种生命形式,而且能给生命以新的形式。尼采认为,艺术创造力能给生命一种新的形式。艺术还能够使我们抵御不健康的心理。中国人在数千年的栉风沐雨历程中,正是凭借艺术获得许许多多生命的新形式,也正是依靠这些生命的新形式,中国人才能不断实现着生命超越生命,生命比生命更多。
艺术是人性化的最高表现。德国建筑学派创始人格罗培斯(Walter Gropius)说,艺术是人性化的最高体现。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中产生了众多的艺术品种,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了彩陶、青铜器、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林语堂说:“中国人心灵深处隐藏的东西,只有通过它们在艺术中的反照才能被认识。”从古到今,我们无法准确统计,在中华大地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中,有过多少种艺术种类和艺术活动,而无论哪一种艺术种类或艺术活动,本质上都是艺术家的心理活动,与人类一切活动一样,艺术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艺术能帮助人们求解人生,甚至能帮助人们在更高的层次上求解人生,不断获得人生的新价值、新意义,从而使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寻找到“智慧”和“美德”。
艺术比科学更能走进生命的深处。如果人类没有艺术,只有科学,那么人类就只能在生命的表面徘徊,永远不能走进生命的深处。德国生命哲学家齐美尔(Georg Simmel)认为,艺术是生命的内在形式,而科学仅仅是生命的外在形式,仅仅是生命的“海上遗弃物”。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认为,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 “正是由于艺术这一诗的本质,艺术才在众在者中间打开那敞开之境,在此一敞开中,一切事物都非同寻常地存在。”正是因为有了艺术,人类才能“诗意地安居在这块大地上”。
艺术比科学更具有人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认为,精神财富的诱惑力在于它“以相互理解的满足去取代自身存在的实现”。为什么艺术能使人达到相互理解呢?雅斯贝尔斯的见解是,艺术欣赏的最大特征是“将自己投入其中,把演出所展示的知识作为自己一起参与创造的”。
艺术可以使真理得到保护。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与真理并不矛盾,非但不矛盾,而且具有本质上的联系。他说:“艺术的本质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置入作品。” “艺术品以它自己的存在开启了存在者的存在。”“美是无蔽真理的一种存在方式。”艺术以自己的方式敞开了存在者的存在。一双普普通通的农鞋经凡·高(Vincent van Gogh)艺术加工后,居然可以置入生成那么多的真理,真理的确在艺术中得到保护和发展。具体地说,就是真理在直觉、隐喻、象征、联想与想象中得到保护和发展。
著名文化人辜鸿铭在其名著《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中不厌其详反反复复地证明他的一个假设:“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中国人靠什么过上这种心灵生活?就是中国人的艺术。他说:“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是,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着成年人的智慧,又能过着孩子般的生活——心灵生活。”正因为如此,“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德国作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说:“谁拥有了艺术,谁就拥有了宗教。”中国人就是将艺术当作宗教来经营的,而且这种经营的历史长达几千年。人类到20世纪,德国哲学家才喊出“诗意地安居”的口号,而在中国,这种“诗意地安居”对于士阶层来说,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是现实,比如中国的书法、诗词、绘画、弹琴、音乐,都是古代知识分子必备的修养。最典型的是毛笔字,凡读书人都具备这种素养,所以辜鸿铭说:“中国的毛笔或许可以被视作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都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精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按照辜鸿铭的观点,“平静与和谐是中国艺术的特征,它们源于中国艺术家的心灵。中国艺术家是这样一些人: 他们与自然和睦相处,不受社会枷锁束缚和金钱的诱惑,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沉浸在山水和其他自然物象之中。尤为要者,他们必须胸襟坦荡,绝无丝毫邪念。因为我们坚信,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一定得是一个好人。他必须首先‘坚其心智’或‘廓其胸襟’,这主要是通过游历名山大川,凝神观照,沉思冥想而达到的。这是中国画家必须经历的严格训练。……文徵明说过:‘人品不高,用墨无法。’”
林语堂说:“中国艺术家如此隐逸山林,是有其重要原因的。首先,艺术家必须观察自然变化万端的形象,包括昆虫、草木、云彩和瀑布,使之融入自己的脑海。艺术家要画它们,首先必须喜爱它们,与它们的精神息息相关,融为一体。他必须明了并熟悉自然界的万端变化,必须明白同一棵树在早晨与夜晚,明朗的白天与迷雾的清晨,影子和色彩是怎样地不同。他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山上的云彩是如何‘盘岩绕峰’的。但是,比冷静客观的观察更重要的是置身大自然的精神洗礼。”
林语堂先生引用了明代戏曲、散曲作家李日华的一段话来说明一位画家是如何通过大自然来洗礼自己的精神的:“黄子久终日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不测其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沱不顾。噫,此大痴之笔,所以沉郁变化,几与造物争神奇哉!”
隐逸山林旨在寻求自然的壮观之景。中国画家相信:“精神的升华总是伴随着人们身体所处位置的提高而来。而从五千英尺的高度上看到的生活总是如此不同。爱好骑马的人常说他们一旦骑到马背之上,就会用一种不同的眼光来看世界,我想可能确实如此。因此,隐逸山林同时也意味着道德上的升华。这是游历最终和最重要的一个目的。”
中国艺术的最高目的和最高理想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精神气韵,所以中国的艺术家“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拜访名山,在山林空气中更新自己的精神,净化积聚在自己胸中的都市思想和市郊热情的灰尘。他登上最高峰去获得道德和精神的升华,栉风沐雨,倾听大海的涛声。他一连几天坐在荒山野石之间,乱枝杂草之间,隐于竹林之中,以期吸收自然的精神和活力。他在与自然的交流后,又应将其所获转达给我们。他在与自然的神韵沟通之时,也使我们的心灵与事物的神韵相沟通。”
本书不奢求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回顾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而主要梳理和探索中国人在数千年文艺创作和鉴赏实践中产生的一些重要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的观点,以及在音乐、绘画、书法、诗歌、戏剧、小说等领域的心理思想,以期引导读者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读中国文艺发展的历史。
第一章 中国文艺心理思想概说1
第一节 艺术与人的心理_3
第二节 文艺的心理功能_7
一、 文艺是民心、民情的晴雨表_7
二、 文艺的心理治疗功能_7
三、 文艺的欲望满足功能_10
本章小结_11
第二章 中国文艺创作的心态与动力论13
第一节 虚静心态:艺术创作与鉴赏的共识_15
第二节 创作: 对愤懑的宣泄_18
第三节 创作: 对性灵的书写_21
第四节 创作: 一种人生的游戏_25
本章小结_29
第三章 中国文艺创作心理要素论31
第一节 情经辞纬说_33
第二节 突破时空界限: 联想与想象_38
一、 联想论_38
二、 想象论_42
第三节 灵感: 可遇不可求_54
一、 陆机的灵感状态论_54
二、 刘勰的灵感情会论_56
三、 金圣叹的灵感机遇论_57
第四节 才性与学问的关系_59
第五节 言与意的关系_62
一、 言不尽意论_63
二、 言尽意论_66
三、 得意忘言论_71
四、 言有尽意无穷论_73
第六节 情与理的关系_75
第七节 创作四要素论_79
一、 气势论_81
二、 识度论_84
三、 情韵论_85
四、 趣味论_86
本章小结_87
第四章 创作心理历程及其他89
第一节 创作必经的心理阶段_91
一、 “设情”——创作开始阶段_91
二、 “酌事”——创作构思阶段_92
三、 “撮辞”——创作表达阶段_102
第二节 艺术创作中的形似与神似_106
第三节 艺术创作中的创造性_117
一、 创作:“意新”“语新”“字句新”_117
二、 创作技巧: 心手相应_119
三、 模仿与艺术创作_119
第四节 创作个性与风格_127
一、 个性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_128
二、 个性与创作风格_131
第五节 结局的“大团圆”情结_138
本章小结_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