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引全新理论,汇聚生动案例
分享有趣实验,展示学习效果
这书适合以下几类人:
首先是以学习为主业的高中以上的学生,高中以下的学生家长。对学生来说,你的学习层次至少到“拓”出一张知识网的程度了吗;对家长来说,你会辅导吗,会的话你的那套方法还有用吗,有过时吗?
其次,已经进入社会在各行业打拼的年轻人。你的工作和专业对口吗,不对口的话,如何快速学到可以用在实践中的知识。对口的话,面临知识的快速迭代,你会感到压力吗,会考虑如何能跟得上知识的每一次更新吗
还包括以“内容输出”为主业的播主。如果你的短视频是以原创性和知识性为主的话,那么你一定需要一套高效的学习工具和输出技巧。
其实,在这个最好也最坏的信息社会,有一技傍身是不够的,你要成为通才,通才的前提就是会一套适合所有领域的普遍的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技术”你随时可以刷新自己,提升自己,不用担心被更优秀的人或人工智能替代。
这是一本非常有内涵和实用的书。作者深入浅出、巨细靡遗地介绍和讲解深度学习和增强记忆的方法,从学习的五个层次,记、懂、网、拓、活,一层一层介绍和讲解,论据和解说皆非常深刻和到位。
此外,此书打破了许多学习和认知的刻板印象,并且也教导如何能让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的方法、教导如何能让我们更具有创意、如何增强理解力、如何让思考更具正确性等。
再者,让我深刻理解如何成为通才,以及通才和专才的差别。通才不仅在知识面比专才更能触类旁通、更具创新等之外,不可取代性和薪水也比专才来得高。
最后,作者勉励我们要终身学习,教导我们如何学以致用,并借此让生活变得更好。
各界推荐 _ 001
读者好评 _ 003
序 _ 001
第1章 获得很不错的记忆力 _ 003
记忆的条件 _ 006
重读与提取练习 _ 008
没有痛苦,就没有成长 _ 012
学习名词术语和外语的好方法 _ 018
以考试作为标准的学习方式 _ 020
第2章 理解力最大化 _ 027
条件一:理解的相邻可能 _ 028
条件二:理解的发散模式 _ 033
条件三:理解的自然频率 _ 039
条件四:理解的透彻程度 _ 051
条件五:理解的工作记忆 _ 055 学
第3章 编织知识之网 _ 063
如何增加知识的价值 _ 068
碎片化还是零件化? _ 072
可视化思考,排列知识 _ 074
三力图/系统图 _ 083
排列知识,就是思考知识 _ 087
知识之网 _ 090
两种知识 _ 092
单纯重复、情境连接、刻意练习 _ 095
用“想象”加强刻意练习的效果 _ 102
所谓的知识网 _ 106
排列知识与刻意练习的总结与局限 _ 111
第4章 全面拓展 _ 117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_ 119
4 - 1 正确性–过滤机制 _ 128
4 - 2 多样性–跨领域学习 _ 153
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 _ 162
正确看待跨领域学习 _ 169
4 - 3 创造性–思想孵化器 _ 175
无用知识的大用 _ 175
跨领域带来的创造性 _ 181
马斯克的创造性思考 _ 184
缓慢的灵感 _ 188
深度的思考,带来深度的学习 _ 193
思想孵化器 _ 194
第5章 在生活中学习 _ 205
所谓高效,一石三鸟 _ 206
顺藤摸瓜,只读好书 _ 209
检视阅读,大致理解 _ 213
果断弃读,沉没成本 _ 216
沉浸慢读,思绪自由 _ 220
加工知识,三阶笔记 _ 225
多重切入,深度贯通 _ 233
清晰问题,速读之用 _ 235
忙里偷学,最小努力 _ 240
多环模式,认知迭代 _ 244
个人计划,发泄知识 _ 248
Roxas初次参加讲师培训班时,上台5分钟就让所有参加者兼导师惊讶不已;第二年培训班,我邀他担任嘉宾导师分享“如何写书”,带来的惊喜比上一年更大。这本《深度学习的技术》,
则是他给我第三次且更大的惊喜!
——江健勇/亚洲毒辣NLP创办人,《奸的好人》系列书作家
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学习,却很少有人知道如何有效学习。你可以通过本书的“记、懂、网、拓、活”五种心法,改善你的学习方式。
——苏书平/为你而读执行长
我常在杨大辉的博客上看到许多跨领域、颠覆性的深度好文,翻阅本书才发现,原来秘诀就在“记、懂、网、拓、活”。学如逆水行舟,不用则退,读完书后也别忘运用,毕竟学习只是过程,你想完成的目标,才是终点。
——刘俊佑(鲔鱼)/生鲜时书创办人
读者好评:
对于学习如果有觉得迷惘的地方,此书将提供给你一套架构,让你能更有效率的知道如何学习。
——Wolf Lee
《深度学习的技术》整合了几乎所有的高效学习方法,个人建议读过后马上就把它里面方法实践出来,可获益良多,也能让学习效益更持久。
——祁阿华
作者带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思考练习。“提取法”让我比以前更能记忆需要记起的事物,“发散思维”让在一个问题撞墙时能跳脱框架,更靠近解决问题的路径。书中还有许多不同的思维工具可以应用。最重要的,这些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带入到生活中!
——陈重谚
这本书最让我有感觉的地方有两个:一是源自于作者对于学习优化的决心与意志。
二是作者拥有一颗确保理论能够正确传达并且实践的体贴心。
以上两点,使我感受到作者如同人生导师一般的存在感,让我在阅读时既是兴奋又有着一点点害怕,害怕自己错过了攸关学习的任何一点点知识⋯⋯但这害怕的程度确确实实的只有“一点点”而已,这也正是作者的体贴心所在。
——薛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