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的访谈”(第二辑)继第一辑6位文学巨匠的访谈,聆听6位来自法律、电影、社会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非凡女性:鲁斯·巴德·金斯伯格、玛丽莲·梦露、简·雅各布斯、托妮·莫里森、琼·狄迪恩、厄休拉·勒古恩,她们突破社会规约,引领了二十世纪的风尚,影响着今天的世界。
★ 琼·狄迪恩是用自己和世界的伤口揭示失序时代的敏锐观察者。在跨越近半个世纪的访谈中,她讲述了作为记者、随笔作家、小说家、的经历。她不仅因文学化的新闻写作知名,也是一个关于“酷”的文化符号。
★ “最后的访谈”系列收录《纽约时报》《生活》《电影杂志》《时代》《采访》等报刊媒体档案中的珍贵访谈,见证时代的智慧。
★ 访谈录介于自传和他传之间,通过自我和他人的两重视角讲述自己和世界。
★ 平装单封,简洁方便,凝结时代的智慧和女性的力量。
有的作家定义了一代人,有的定义了一种体裁,琼·狄迪恩同时做到了两者。这些访谈有的散见于《纽约时报书评》等报刊,有的来自《新鲜空气》等广播节目,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其中狄迪恩谈到了她作为记者、随笔作家、小说家的经历。她不仅以文学化的新闻写作洞察失序的时代,也在丈夫和女儿去世的创伤中观察人内心最敏感的部分,她的坦诚真挚给了我们勇气。
狄迪恩×《太平洋电台》
“ 我所感知到的与其说是女性的痛苦,倒不如说是更普世的,生而为人的痛苦。”
狄迪恩×《沙龙》
“ 有电脑之后,写作不再像在画画,更像在雕塑,
你有一大块材料,然后开始改变它的形状。”
狄迪恩×《巴黎评论》
“ 写非虚构像刻雕塑,你把调研成果雕成成品。
写小说像画画,尤其像水彩。你画了一笔就是一笔。”
狄迪恩×《时代》:最后的访谈
疫情时期,纽约彻底不一样了,被问及最怀念什么,狄迪恩说:
“我怀念邀请朋友来家里吃晚餐。不过我在红酒上的开销变小了。”
“所有关于酷的含义都可以描述狄迪恩。”——《洛杉矶书评》
“琼·狄迪恩从不浪费一颗子弹。”——特朱·科尔(美国作家)
“她是一位伟大的记者。”——罗伯特·希尔弗斯(《纽约书评》联合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