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热点。小说以全民关注的高考顶替事件为背景,讨
论度高,具社会价值。作者走访多地,采访了两位高考顶替亲历者(王娜娜,河南省沈丘县人,2003年被冒名顶替上大学;蓝利,陕西省高陵县人,1995年被冒名顶替上大学),在深入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2.有痛点。近年来,真正女性视角的文化产品有很大市
场。《82年生的金智英》《坡道上的家》《我的天才女友》《厌女》等,无不踩中广大女性观众的“痛点”。本书除了高考顶替这个社会痛点,更用切肤的笔触描述了在“成为女人”的过程中的女性痛点:懵懂的发育,青春期性骚扰,矮化女性的文化,校园霸凌,失败的恋爱,“剩女”压力下的仓促婚姻,家庭暴力,职场歧视,疲惫的母职……这是两位女主的成长史,更是当代“女人何以成为女人”的身体史和心灵史。
3.有共鸣。大结构上,本文借由两代人的故事讲述中国
改革开放后风云变幻的40年历程,人物的命运被镶嵌在历史的潮流中,改革开放、工厂经济、城镇化进程、房地产热、医疗改革、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冲击着每一个中国人,引发读者的共鸣。小情节上,文章以两个女性的视角为切入点,用切肤的笔触描述了成长过程中女性的阵痛,同时也刻画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风貌。大结构与小情节相互交织,层次分明,广博有力。
4.有深层立意。名字象征着自我。不仅被顶替者需要“正名”,顶替者同样需要“正名”。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我。只有当我是“真我”,我才能做出真正的道德选择、价值选择。
《这是我的名字》以高考顶替事件为框架,叙写两位生于1984年的女人交错的前半生。在此过程中,也真诚体现了从1980年到2020年的时代变迁。
两个女人在内陆小城度过魔幻纯真的童年、危机丛生的青春期,长成截然不同的少女。高考后一个女人顶替另一个女人,用她的名字到大城市上大学、读研究生、进事业单位,嫁给有家暴习性的大学教授,成为“看上去应有尽有”的人;被顶替的女人则成为卖酒小妹、工厂女工,最后开了一间小店在底层辛苦挣扎。
顶替事件败露,她们将走进怎样的人生风暴?
名字是联结命运的咒语,两位女人用半生诠释“我何以为我”、“女人何以成为女人”,揭晓命运诡谲的灰色地带。
贾平凹倾情推荐:王扬灵的这部小说,是很好的女性
故事,也是很好的时代故事,有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叙述风格,充满了灵气。看得出来,她是一位有追求的青年作家,相信她会写出更好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