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前度刘郎今又来
0.00     定价 ¥ 88.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上海市普陀区图书馆
  • ISBN:
    9787215135291
  • 作      者:
    肖瑞峰著
  • 出 版 社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
收藏
作者简介
  肖瑞峰,浙江工业大学资深教授,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已出版《刘禹锡诗论》《刘禹锡诗传》《中国古典诗歌在东瀛的衍生与流变研究》《诗国游弋》等多部学术专著,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近年从事文学创作,以笔名“晓风”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当代》《十月》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中、长篇小说数十篇。出版有中篇小说集《弦歌》《儒风》《静水》,长篇小说《回归》《湖山之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部展现、阐释刘禹锡生平的大众读物,致力于在纵向时间上蹑迹追踪,叙写刘禹锡从童年到暮年的全阶段人生历程,通过对其不同时期诗歌、散文创作抽丝剥茧式的解读与品评,徐徐展开他跌宕传奇、快意盎然的人生画卷,让人稍纵回到贞元年间那场充满希望却旋即幻灭的政治斗争,抑或顷刻领略一代诗豪在故交零落、暮色沉郁之际的达观与爽朗。本书亦从同时期唐人诗作文章中提取隐曲线索,借以充分还原“刘郎”生平,让人或从刘禹锡的仕宦经历窥见世道人心,或从宛转达意、深稳绵渺的字句中激荡诗情、体悟诗法,或从行间感察大唐气象中文人交游的趣味……使往昔“刘郎”跨越千年,栩栩如生地来到读者面前,从而令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术背景的读者皆能从中获取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补益与启迪。
展开
精彩书摘
  《前度刘郎今又来(诗豪刘禹锡的快意人生)/中华文脉》:
  这时的顺宗已不能亲理朝政,一切国家大事都委托“二王刘柳”全权处理。这自然是出于对他们的信赖。其实,早在中风失音前,顺宗便已对王叔文言听计从了,因为他知道王叔文不仅对自己忠心耿耿,矢志不二,而且满腹经纶,虑事周密。他曾经在韦执谊面前称赞王叔文说:“彼伟才也。”因此,他是心甘情愿地把权力委托给王叔文的,并不像韩愈后来在《永贞行》一诗中所说的“小人乘时偷国柄”。
  刘禹锡这时所担任的职务名义上是协助杜佑、王叔文管理财政,但因为王叔文要入主禁中,代行诏令,总揽全局,所以管理财政的重任实际上大半落在刘禹锡的肩上。他忘我地致力于革新事业,日理万机,不辞辛劳。门吏呈送给他的信函,每天都有数千封,他一一亲自答复。绿珠盆中每天要用一斗面粉冲成糨糊,以供缄封之用。这似乎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但他却以过人的精力和才干创造了这一让后代的笔记小说家赞叹不已的奇迹。
  的确,尽管刘禹锡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竞技”状态,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意气昂扬、精神焕发。仿佛他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被激发出了活力。王叔文对他极为倚重,把他看作下一任宰相的最合适人选,多次称道他有“宰相器”,并经常将他与柳宗元一起引入禁中,共同筹划。《旧唐书·刘禹锡传》说王叔文每每“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这说明刘、柳在决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因为这样,当时才有“二王刘柳”之称——在政敌们眼里,“二王刘柳”是他们的心腹之患。
  那么,究竟应该制订出台哪些革新措施?它们能否顺利推行,又是否真的有利于国计民生呢?“二王刘柳”等人为此颇费踌躇。经过激烈的辩论后,总计有十多条措施达成了一致,并得到顺宗的首肯:
  一是宣布蠲免百姓历年来欠缴的各种课利、租赋及钱帛。他们一致认为,老百姓的日子实在太苦了,沉重的债务像三山五岳一般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而他们的债主居然是朝廷和各级地方政府!老百姓已经“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犹自不能偿清拖欠政府的债务,乃致债台高筑,不得已避走他乡,流离失所,这种状况不能再延续下去了。
  二是禁绝正常税收之外的各种苛捐杂税及例外进奉。朝廷的税收已经让老百姓不堪重负,而地方官又层层加码,巧立名目,征收各种苛捐杂税,使老百姓的困苦又添十分。对这种惨无人道的做法,如果再不加以禁绝,走投无路的老百姓,恐怕只有揭竿而起了。那样的话,国家又将陷入严重的内乱,遑论中兴大唐,连政权也将岌岌可危了。
  三是废除劫掠民财的“宫市”制度和处置“五坊小儿”。“宫市”的弊端,他们都已看得十分清楚;但他们中有的人还不了解,“五坊小儿”对百姓的骚扰,较“官市”犹有过之。“五坊”是指为宫廷驯养捕猎用物的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小儿”,指供职于“五坊”的差役。他们常常假借捕捉鸟雀的名义,向百姓勒索钱财,有时竟把罗网张设在人家门前,不许其出入。他们又经常聚饮于酒楼,吆五喝六,惊扰四座不说,酒足饭饱之后,还分文不付就扬长而去。偶有店家不明其身份,索要酒账,总是惨遭毒打。这类事件频繁发生,使得京城百姓看到“五坊小儿”就如见了瘟神一般,避之唯恐不及。应当借革新之机为民除害。
  四是将盐铁转运大权收归中央,以保证中央的财政收入。盐铁作为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一直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有时甚至是主要来源。所以一般的管理模式都是由中央政权以“专控”的方式加以垄断。盐铁的控制权之争绵延历朝历代,由汉代的《盐铁论》可知端倪。即便在“盐铁转运”这一环节,朝廷与地方政权的博弈也从来就没有中止过,因为它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谁予谁夺,都牵涉到长长利益链的调整,关乎朝廷与地方的控制力的此消彼长。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唐王朝的朝廷因内忧外患,处于左支右绌的境地,控制力有所削弱,地方官府乘机与朝廷争权夺利,盐铁转运大权也就归于地方。带来的后果是,朝廷的财政收入锐减,造成国库空虚、入不敷出的状况。而地方官员则利用转运大权谋取私利,中饱私囊,富甲一方。这一局面也必须改变,否则如何体现中央集权,又如何维持中央财政的正常运转?
  五是惩治臭名昭著、民愤极大的贪官污吏。朝纲的松弛和吏治的腐败,必然带来官吏的腐化堕落。至贞元末年,贪官污吏的所作所为已到了无所顾忌、令人发指的地步,不仅穷奢极欲,而且骄横跋扈,草菅人命。尤其是京兆尹李实倚仗自己是唐王朝的宗室子弟,多年来为非作歹、祸国殃民,京畿人民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如果这次革新不敢拿李实等贪官污吏开刀,怎么能取信于百姓,怎么能平息民愤?尽管刘、柳都曾在李实麾下供职,而李实待他俩倒是不薄,但片刻的犹豫之后,两人便异口同声地主张将李实驱逐出京,贬为通州长史,让其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一落千丈。
  ……
展开
目录
引言“刘郎”得名由来
一、“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二、“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第一章 运河边的励志少年
一、举家南迁
二、负笈吴中
三、习医有成
四、垂钓奇遇

第二章 金榜题名前后
一、归省洛阳
二、名动京师
三、一举登第
四、从军淮上

第三章 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一、雄姿英发
二、改革风云
三、力挽狂澜
四、出师未捷

第四章 沅湘之滨的不屈吟唱
一、远贬朗州
二、角色嬗变
三、心灵颤音
四、思想光波

第五章 刻在岭南大地上的坚实足印
一、因诗得咎
二、远贬连州
三、以民为本
四、笔走龙蛇
……
第六章 巴山夜雨中的探索与耕耘
第七章 皖东生活的新元素与新色调
第八章 重回庙堂后的无奈际遇
第九章 辗转于“上州”之间
第十章 放歌洛阳的一代诗豪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