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不崇洋》:
建筑文明
“建筑文明”是指一切与兴建或营造建筑物的材料、技术与科技:包括从地下到屋顶的一切工序、工程直至完成。整套图纸有设计图、细节图(包括尺寸、建材、颜色等数据);工地图、架构图及计算数据(包括地基、斜坡处理方法);供水、电、气、排水等管道系统图(供电、避雷、电话、宽带、电视、防盗等线路系统图);建筑设备图(包括冷、暖水和气、通风、照明、隔噪声等设备准则);人流、物流(如火警疏散图及设备、电梯、升降机运输带和管道);绿化设计(包括泥土成分、种植树林花草种类及树龄、移植时令及方法)等数据。除了以上的图、表、数据,还需要章程(建材质量)和合约(时限与造价),才算是一套完整的招标文件。然后招标;继而选择和委任承建商;承建商根据招标文件,施工并完成被委任的责任。以上的程序,必须经过该地的政府各有关部门,按照建筑法例及规则审核、批准、监管,直至工程工序完成。
绘制图纸方法、一切章程、设备、物料、架构、施工方法及期限等等,无不与科技有关;这些科技,日新月异,其目的是使建筑物设计与营造方法更完善、快捷、安全、耐用、价廉、坚固。建筑科技包括一切有关达到环保的资料和学问,使人做生活环境达到最理想。这个理想,包括使我们生活好过一些、舒服一些、方便一些、清洁卫生一些、省钱、省力、省时一些。换一句话说,“建筑文明”便是一切有关建筑的技术、科技、法律、管理等重理性硬件;硬件包括记录及写作富有逻辑性、经验性和实践性的手册及论文;手册及论文包括因种类(建筑类型)、因时(气候、天气)、因地(地点及地理环境)等数据及理据,而提供设计和计算不同的方法及程序。
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大部分是继承的。是指如何使建筑物和城市的设计和营造,适合我们的生活模式,满足我们对安逸和美的要求,达到一家和气、一族和平、一国和谐;人造环境如何可以提升我们的信仰和对生命的价值观。有关这些要求、希望和理想,当然是受到我们老祖宗的影响,因为这些学问和智慧不可能在一代形成,而是世代相传,每一代人,很自然地继承了上一代人对地理环境的顾忌和利用,生活习惯,安逸和美的要求,信仰和价值观。“建筑文化”是一切有关如何使建筑达到人对生活素质要求的知识和信念等重感性、幻想性、期望性、艺术性、信仰性等软件;这种软件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多是靠口传,后来有了文字、符号、摄影的文明,便有建筑设计理论、宣言及预言。
由于科技的发达,大部分“建筑文明”可以通用于全球任何国家,但受经济条件所限,大部分“建筑文化”只适用和适合某些国家。举一个例子,无论是天主教堂、清真寺还是佛教庙堂,都可以有空调设备(属建筑文明);但洗礼池、焚烷香火炉、释迦牟尼像龛、天葬台(属建筑文化)就不能胡乱随意设置。再举一个例子,各民族对地理环境的意义有不同的信念。古中国,对儒者来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对大部分草原游牧民族来说,他们不会明白这句话的意义。对中国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亦可能不十分理解。对全世界的老百姓来说,他们会明白“近山靠(吃)山,近水靠(吃)水”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包含建筑、生活、环境等不同文化层次在内。不同文化深度的听众领略不同层次。从不同文化背景(包括经济条件)看,同一国家,不同地域,育有不同的生存条件。同一事物,价值观也不同。再举一个所需空间较小而文化截然不同的例子,东方人日常生活惯于喝茶,而西方人惯于喝咖啡和酒。我们家里多有一个固定泡茶的地方,哪怕是一小角,而西方人家里甚至办公室,也会装置有咖啡机,甚至有颇具规模的酒吧,或细小的酒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