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七版《红楼梦》贾宝玉扮演者欧阳奋强倾情推荐,秦明、郝景芳、囧叔联袂推荐!
这是一部推理小说,一部从《红楼梦》而来的推理小说。《红楼梦》前八十回读过数十遍,推理小说读了几百本,然后写出这样一本书,好像不是很难。不难,但也非常难。如果所谓的“从《红楼梦》而来”,仅仅是借用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几个名字,借用了一座大观园做景,或是借用了酸笋鸡皮汤、雀金裘、金麒麟等物件,内容却和日本那种暴风雪山庄推理一般无二,人物也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相仿,那便不叫“从《红楼梦》而来”,只是披了一件《红楼梦》的外衣。这样的尝试,欧美作家有过,日本作家有过,中国作家也有过,却不是我自己想要的。我想要的“从《红楼梦》而来”,应是以前八十回原著与脂批为基石,不可拂了曹公原笔原意,再添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推理元素,方是我心中的“红楼推理”。
在这部推理小说中,“玉带”应在林中挂,“金钗”应在雪中埋,湘云应在湘水中飞逝,凤姐应被贾琏所休,探春该是远嫁海外,惜春该是常伴青灯,大姐该是得了刘姥姥恩惠,袭人该是有始有终,贾雨村会落在门子手里,卫若兰会为有麒麟的人肝脑涂地,宝琴的归宿“不在梅边在柳边”,麝月则是最后一个留在宝玉身边服侍的人……金陵十二钗的判词、黛玉的《葬花吟》、宝玉的《姽婳词》都该一一应验,而宝钗也该如脂批中透露的那样,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作出《十独吟》。总而言之,我该做的,是让“红楼”本意合情合理,把推理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绝不是自作聪明的标新立异。如此一来,写这样一本书,似乎不难——曹公、脂砚斋早就将所有结局安排妥当,纵然没有二人那般震古烁今的才华,我只需照猫画虎,便不会有大错。只是,我想写的却不是“《红楼梦》结局探轶”,而是一部推理小说。这么一来,就有些难了。“玉带林中挂”,在推理中是一幕众目睽睽下的人间蒸发谜案;探春和湘云的结局,都是推理中的密室消失;迎春的出嫁是暴风雪山庄中的连环杀人案;惜春皈依佛门则变成了一桩无面尸奇案……把十二钗的归宿和推理文学中的经典手法对应起来,做到严丝合缝,没有半点“跳戏”之感,实在没有那么容易。
在这个时候,那读了数十遍《红楼梦》和几百本世界经典推理小说的经验,终于派上了用场。思想和大基调得以保证,推理元素的应用恰如其分,接下来考虑的就是文字的风格。最初,我使用的是现代白话文风格,写了不少,始终觉得不伦不类;然后,开始尝试模仿曹公文风。于是,就成了诸公看到的模样。我常与人说,个人心中“红楼”文风是汉语言最高境界,张爱玲学得三分神似,便可纵横华语文坛。而我这部书,如能有一分形似曹公,足可以吹嘘终生。
……
除了《红楼梦》,尽人皆知的“四大名著”还有三部。有了这一次成功尝试,接下来我想做的,就是看看另外三部与推理是否存在结合可能。我相信,不管结果如何,过程一定是新鲜而愉快的。后记不宜过长,否则便是对作品不够自信,对读者不够信任。因此就写到这里,余下想说的,都在故事当中。
引子 红楼梦
第一回 枉凝眉
第二回 聪明累
第三回 留余庆
第四回 喜冤家
第五回 分骨肉
第六回 晚韶华
第七回 好事终
第八回 虚花悟
第九回 世难容
第十回 乐中悲
第十一回 葬花吟
第十二回 终身误
第十三回 恨无常
收尾 飞鸟各投林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