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白昼的喘息
0.00     定价 ¥ 32.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黄浦区图书馆
  • ISBN:
    9787540775438
  • 作      者:
    邱华栋著
  • 出 版 社 :
    漓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莫言、刘心武、刘震云力荐
★当代中国最原生、最富想象力的长篇
★像一条河流,流动着这个时代最卑微最坚韧的想象

这部小说描绘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北京活跃的一些流浪艺术家的生活和精神情况,是一部艺术家小说。一群有着自己的文学和艺术理想的人,从体制内或者过去狭窄的生活里走出来,来到了北京,在北京那宽阔的空间里展开了他们的逐梦之旅。他们胸怀远大抱负,带着他们激情四溢的梦想和才华,生活在急剧变化的都市中,追寻成功,并经历着时代转型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艺术家们展现了自己在这个时代所勃发出来的创造性的才能,困顿、挫折、思索和有趣的生活经历,是一幅极其生动的都市画卷。
邱华栋在这部小说中使用了结构现实主义的结构手法:奇数章节是叙述单个艺术家的故事的,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立的故事和性格。而偶数章节,则是小说的主线,主人公是贯穿全书的。在某些篇章和局部,邱华栋甚至还尝试了达达主义的自动写作,追求写作当时的那种感觉的喷射,语言奔放,气势如虹,充满了想象力,信息量巨大,在1996年首版的时候曾被评论家称为是“可以代表新生代作家水平的一部独特的长篇小说。”

展开
作者简介

邱华栋,著名小说家,诗人,评论家。曾为《青年文学》杂志执行主编,现为《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北京时间”系列(《白昼的喘息》《正午的供词》《花儿与黎明》《教授的黄昏》)、《夏天的禁忌》《夜晚的诺言》《骑飞鱼的人》《单筒望远镜》,中短篇小说集《黑暗河流上的闪光》《把我捆住》,散文集《绝色喀纳斯》,书评集《和大师一起生活》,建筑评论集《城市漫步》,诗集《花朵与岩石》等。多部作品被译成法文、德文、日文、韩文、英文、越南文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像一条河流,流动着这个时代最卑微最坚韧的想象

一群有着自己的文学和艺术理想的人,在北京展开了他们的逐梦之旅。他们胸怀远大抱负,带着他们四溢的才华和鲜明的感情,生活在急剧变化的都市中,经历着时代转型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在命运与信念的张力中,人性的脆弱与时代的幽深渐次展开······

展开
精彩书评

小说中的一群人是流浪在北京的艺术家。流浪北京,当时是一种时髦。虽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但他们日常的生活和行为,和引车卖浆的芸芸众生绝然不同。但他们也是芸芸众生,无非是众生中新产生的一部分人罢了。在生活中,我也有这样的朋友。但是,我只了解他们生活的表面;读了《白昼的喘息》,他们新的、不同的、剧烈的内心世界,还是让我震惊。更震惊的是,作者在一门心思关注新生活和新人类时,主要关注的是惨烈的一面。原来他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现在这群流浪北京的人,竟有一部分人脱离了流浪的阶层,摇身一变成了上流社会的人,少数人还成了亿万富翁。
——刘震云

我想,这部长篇无疑成了邱华栋前进的一个崭新标志。读这部小说,我的心像一条火蛇一样朝着那种边缘化的城市生活向前猛蹿,我发现我被邱华栋那奇妙的杂乱信息与岩浆般压抑然后爆发的想象力紧紧抓住了,他确实是一位灼热的写作人,他对今日先锋艺术的特殊把握渗透了他的理解与不满,对边缘人生的忧叹更是暴露了他灵魂深处的人文情怀。通过这些小说,邱华栋的城市态度已越来越明显,他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言人的角色也博得了大众的掌声。
——周瑟瑟

展开
精彩书摘

在那些激情四射的夜晚
——《白昼的喘息》自序
 
这本小说写于一九九五年的秋天,当时我二十六岁,在一家报社工作,没有住房,就租住在朝阳区八里庄的一幢居民楼里。和我同租一套两居室的另外一个小伙子,他在一家外企工作,他住的那间屋子比我的大一点,因此,可以容纳下他和他的女朋友一起生活,并搞出各种响动。我的屋子非常狭小,除了一张桌子、一张床,就是我和我的书了。我的书很多,我记得,那年我在南城的蒲黄榆租了一套一居室,是一个法官的房子,但是他很害怕让邻居发现他出租了这套房子,所以半年之后租期没满,就希望我搬走。我搬家到八里庄,刚好赶上四川的诗人、媒体人朋友周劲松来看我,他长得又瘦又小,帮我一麻袋一麻袋地往五楼上背书,当时累惨了,估计他在心里一定会说,看你这家伙,在北京混的这个惨!当时他那被背书累得惨白的脸色,到现在我还记得呢。在八里庄的屋子,我的书没有地方放,只好挨着墙码放,成了一堵书墙,经常会倒下来,砸到我身上,让我从噩梦中惊醒。于是,我就把它们再次垒起来,某一天书再次砸在睡梦中的我身上,我只好继续地垒起来,我就像一个西西弗斯推动巨石上山那样,一次次把倒了的书垒起来,我是那么的不屈不挠和坚强笃定。
那个时候,从租住的五楼下来,我会常常溜达到不远处的老鲁迅文学院旁边的胡同里,吃卤煮火烧。有一家小铺子的卤煮火烧特别好吃。楼下还有一条臭水沟,流动着乌黑的脏水,散发着熏人的气味。附近还有一个民间的文学院“爱文文学院”,创办人是以个编辑各类当代文学大辞典的甘肃人,他叫舒凌。因为文学院就在附近,我就偶尔溜达到他那里去蹭饭,吃过他的太太张晴包的饺子。张晴后来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漂在北京》,记述了京漂的艰难生活。舒凌是一个文学发烧友,他用编辑各类文学大辞典赚的钱,不仅办了爱文文学院,还办了一个纯粹的民间文学奖“爱文文学奖”,我记得,这个奖先后颁给过王蒙、张承志、西川等作家诗人,我还去参加过颁奖仪式,给王蒙写了授奖辞的草稿。后来,几年后的有一天,据说经济状况变糟的舒凌就消失了,抛家舍妻,不见了。直到现在,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我在舒凌的爱文文学院的院子里,还第一次见到了作家刘震云。那时候他常常骑个自行车,带着他的女儿妞子从外面回家去,就路过那里。当时他还在《农民日报》上班,要天天骑车去报社,躲在办公室里拔掉电话线,写他那两百万字的四卷本长篇小说《故乡面和花朵》。后来他买了自己的第一辆汽车,是富康牌的,有一天我们一帮子在南阳驻北京办事处吃河南面条,他坚持一定要送我回去。于是,多年之后,等我有了自己的车子,我也养成了经常开车送朋友回家的好习惯,就是从他那里学到的。我们也一起去过舒凌的文学院,吃饭、聊天、谈文学。晚上回到五楼的房子里,我就一边喝红酒,一边激情四溢地写这部小说。
现在想起来,在写这本小说的一九九五年,我是多么的焦虑和充满了激情。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借助三十瓶葡萄酒的力量,一口气完成了它。我喝酒写作,是为了找到一种语言流动和喷泻的洪流,用酒精刺激大脑,语言会非常活跃并顺畅地流泻出来。我甚至还尝试了某种达达主义的自动写作,随便在酒后进行语言涂鸦。只是后来定稿修改的时候,我把一些醉酒状态下的胡言乱语,删删改改,变成了有逻辑的句子。因此,眼前的这部小说,还是十分清晰的。在这部小说的结构上,我采取了双线结构,一条线是几个主要的艺术家的活动,另外的一条线,是每章写一个单独的流浪艺术家,这样就由点及面了。也就是说,奇数章节都是叙述单个艺术家的情况的,而偶数章节则按照小说主线发展,就像是用一根铁丝串起了一串糖葫芦。这是向我从大学时代起就非常心仪的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学习的小说结构技巧。
而且,我那个时候因为在报社工作,每天接触新闻,特别迷恋信息的作用。我一度认为对于小说来讲,信息是比想象力更为重要的东西,因为当时各种媒体蓬勃发展,我每天接受的信息量都很巨大,信息对我们的轰炸使我觉得想象力似乎越来越萎缩。我就想,也许未来的小说发展路径,就是将故事、想象力和数据信息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写作方式,会出现一种新的文学——信息化的文学。这种文学也可以看作是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在全媒体信息时代里的一个变种。
但是,后来我不这样看了,因为,任何传递信息的工具,比如书籍、电视、报纸和网络都仅仅是工具,而文学则是精神性的,是借助语言的美呈现的,文学想象力是任何借助工具传达的信息所无法替代的。只要我们还在使用语言,文学的想象力和精神的指向都是第一性的,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无法用信息替代的。大多数的时候,信息就是垃圾。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可是垃圾信息也是多得不可胜数,和文学一点关系也没有。除非你有选择地使用一些信息,充塞在你的作品里,使信息为你的作品服务的时候它的价值才体现了出来。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