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史,包括了50个百年,在每一个百年中,都曾留下过雄霸天下、争议纷飞的人物。曾国藩,命逢风云诡谲的动荡中国,从一个秀才,最后成为晚清重臣、湘军之父,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亦说其“足为吾人之师资”。可也有人说其是“汉奸刽子手”“吾祖民贼”。其实,赞也好,毁也罢,对曾国藩本人已毫无意义。而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是无趣的,所以我们选择荣辱参半、毁誉皆有的曾国藩,看他在荆棘遍地的、无法逃避的历史环境中如何权衡、如何抉择、如何失败或走向成功,甚至他的无奈、失望与希冀,对今人面对现实皆有启发与思考的价值。我们之所以选择朱东安先生的《曾国藩传》作为“回顾丛书”一本,实因除去研究语言表述的历史特征,此书堪称曾国藩传记研究中最扎实、功力最深之作。
《回顾丛书:曾国藩传》以大量踏实的资料为基础,态度严谨、精确独到、有据有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晨、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田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蕾田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往古衰朽之续,开近代风气之先]。
时代与故乡
清王朝是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封建政权,其国体政体无异于前代,但在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分配上,明显地带有种族歧视的痕迹。早在人关之前,满洲贵族就实行联合汉族地主阶级的政策。人关之后,他们尤为重视拉拢汉族士人参加政权,在中央各部、院的官职设置上,使满汉缺额,即官员编制中满人与汉人的数量相当,对地方官员的任命也采取满汉参用的做法,从而笼络了汉族地主,扩大了清王朝的统治力量。然而,满洲贵族对汉族官吏常常存有戒心,设计防范,不使他们掌握实权,尤其是军权。
清朝政权的中枢机构是内阁和军机处,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行政。内阁仅康熙一朝较有实权,自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之后便失去实权,变成例行公事的机关。总揽一切大权的是军机处,重大问题都在这里讨论,由皇帝作出决定,向全国发号施令,所以时人和后人皆称军机处为“政府”。军机大臣由皇帝在亲王、内阁大学士、各部、院堂官(尚书、侍郎等)中特简差派,并有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与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的分别,按固定顺序排列。皇帝还指定一名亲王或大学士为首席军机大臣,称为“领班”,又称“首枢”。首席军机大臣多为满人,仰仗皇帝的倚重,总揽大权,汉员没有多少发言权,即使提出正确的意见也往往不受重视。鸦片战争时期的军机大臣王鼎,就是为起用林则徐一事,在道光皇帝面前与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一再苦争无效,愤而自杀的。六部的实权也多掌握在满员手里,汉员往往不过是随同画诺而已。掌握清朝地方大权的官员是总督和巡抚,而总督的权力尤重,各地绿营兵及其长官提督,即受总督管辖。为防止汉族官员掌握军权,总督多任命满人,汉员不多。对于身任疆寄的汉族地方督抚,清廷有时也放心不下,往往指使满员暗中监视,密报他们的动向。对于一些地位不高但颇有实权的员缺,也限制汉员插足。例如掌管户部三库锁钥的下级司员和地处北京后方的热河道道员,就只限任旗员,不用汉人。此外,旗员还享有其他种种特权,遇婚、丧、疾病皆可请假,假满复职。汉员遇父母丧葬,必须回籍守制三年;遇结婚或久病不愈也要开缺;服阕或假满之后,除内阁中书等少数员缺外,都须重新人班候补,不能径复旧职。至于科考、补缺、升迁的难易,满汉之间更是悬若天壤了。
……
关于“回顾丛书”
前言
一 跻身六曹 (嘉庆十六年至咸丰二年1811-1852)
时代与故乡
家风与影响
读书与科第
治学与交往
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革除弊政的尝试
二 创建湘军 (咸丰三年至咸丰四年1853-1854)
应命出山
办团练勇
改革军制
编练成军
三 坐困江西 (咸丰四年至咸丰七年1854-1857)
初战败绩
攻占武昌
湖口惨败
罗走塔灭
委军奔丧
四 决战安庆 (咸丰八年至咸丰十一年1858-1861)
再次出山
援浙之行
进围安庆
总督两江
拒不北援
困守祁门
攻陷安庆
五 攻陷天京(同治元年至同治三年1862-1864)
督办四省军务与三路进兵之势
进退之争
孤城难下
独占头功
天京浩劫
大功不赏
裁湘留淮
六 剿捻失败(同治四年至同治六年1865-1867)
坐观成败
剿捻无功
被劾回任
……
七 郁悒而死 (同治七年至同治十一年,868-1872)
八 知人慎用 幕府称盛
九 承往古衰朽之续 开近代风气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