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居里(1867-1934),波兰裔法国籍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勒尔因为在放射性上的研究和发现,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历史上第1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1911年,因成功分离出镭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1个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人。在第1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倡导用放射学救护伤员,并亲赴前线,推动了放射学在医学领域里的运用。
译者杨建邺,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科普和科学传记作家,湖北省红安县人,1935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51—1954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航校任文化教员。1956年毕业于武汉市第15中学,196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研究领域为物理学史。在《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物理》《自然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著作有《杰出物理学家的失误》《世界科学五千年》《物理学之美》《伽利略传》《玻尔传》等,主编过《诺贝尔奖获奖者辞典》等,译著有《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夸克和美洲豹》等。
展开
但这些信息远不能说明居里夫人是什么样的人。阅读《风雨科学路:居里夫人自传》这本书,你会通过居里夫人的独白,看到一个真实的她,以及她科学光环下的风雨人生。
本书中,居里夫人以极其平实真挚的语言,将自己追求学业、献身科学、回报祖国、关心人类,以及伉俪情深、养育子女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
除了是科学家,居里夫人还有多重身份——妻子、母亲、法国公民……而正是这些身份活动中无数动人的闪光点,彰显了居里夫人质朴又伟大的人格。
作为科学家,居里夫人以无私无悔的态度,全身心地追求她热爱的科学事业,即使实验环境十分恶劣,即使身体受到放射性伤害,她也毫不在意,并选择放弃专利权,造福全人类。她本人也因发现了化学元素镭和钋,分离出镭等研究成果,获得19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作为妻子,居里夫人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伉俪情深,夫妇俩有共同的科学追求和高尚精神,在科研道路上携手并进,他们也因其对贝克勒尔射线进行验证的研究成果,与科学家贝克勒尔一起,获得1903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法国公民,居里夫人在第1次世界大战期间,逆行回到受轰炸威胁的巴黎,忠于职守,并积极参与救护伤员的工作,为医院组织X射线检查和组建医疗队四处奔波,还亲赴前线,普及X射线检查,在受到射线伤害的情况下,收集镭射气以治疗伤员。
作为母亲,居里夫人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子女的原则,这与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的成长经历相关,而不受传统教育的限制,充分给予两个女儿德育、美育和体育的成长空间,教女儿们信仰科学与和平。这也是他们的女儿伊伦娜后来投身科研,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重要原因。
……
如上种种,仍只是对居里夫人一生的简短概括,要真切了解她本人和皮埃尔·居里的科学成就、人格魅力,还需翻阅此书,并结合书中收录的两篇诺贝尔奖获奖演说,认识质朴而伟大的居里夫妇。
本书译者杨建邺教授是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知名科普和科学传记作家,因此本版译文不仅流畅生动,而且文句语气更理性客观,在学科专业性上也更加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