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吴
孙皓的荒淫暴虐,使吴国上下离心,伐吴的条陈,就时时在晋朝廷上提出来。晋武帝咸宁五年即吴天纪三年(279年),益州刺史王溶上疏:“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莫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
晋武帝深许之。贾充等以为不可伐吴,固争。司马炎大怒,贾充被迫免冠谢罪。
冬十一月,晋国大举伐吴。兵分六路:镇东大将军司马仙向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向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向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向夏口,镇南将军杜预向江陵,龙骧将军王溶、巴东监军唐彬下巴、蜀。以贾充持节、假黄钺、大都督,总统六路,冠军将军杨济副之。东西三千余里的战线上,总兵力共二十余万。贾充固陈伐吴不利,自言衰老,不堪元帅之任。晋武帝诏曰:“君若不行,吾便自出。”贾充不得已,乃受节、钺,将中军(步万人、骑二千,及鼓吹),为诸军节度。
晋咸宁六年即吴天纪四年(280年)春正月,王溶、唐彬从成都率大军出发。吴国在峡谷中建有国防工程:在江东要害之处以铁锁横截,并以长达丈余的铁锥暗置江底。然而,这些国防工程缺乏守军配合。王浚做大筏数十,装满草,灌以麻油,令善水者以筏先行,遇锥则拖带拔起,遇锁则点燃大筏,烧熔而断之。大军因此顺利通过。二月初一日,王浚、唐彬击破吴丹杨督盛绩,星奔电驰而下。两天后即初三日,攻克西陵,吴西陵督留宪阵亡(可见西陵城中守军不满千人)。又过两天即初五日,攻克荆门、夷道二城,吴夷道监陆晏(陆抗长子)阵亡。吴军兵力过于单薄,守无可守,上游诸将只有站在岗位上殉国。
杜预遣牙门将周旨率八百奇兵泛舟夜渡长江,袭击乐乡,多张旗帜,火起巴山。吴乐乡督孙歆写信给吴江陵督伍延说:“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
王浚率蜀中水军迅速杀至江陵,与杜预步军势合。杜预猛攻江陵,王浚则与吴水军激战。吴水军督陆景(陆抗次子)兵力虽少,仍恪尽职守,在危急中于初八日与王溶战,阵亡于军中。二月十七日,杜预攻克江陵,吴江陵督伍延阵亡。杜预攻克江陵比徐晃攻克孟达的房陵用时更短,由此可知江陵守军数量之少。
王浚顺流继续前进。吴乐乡督孙歆率军出战,败归。晋将周旨率伏兵随吴国败兵进入城内,直至帐下,虏孙歆而还。
吴国上游军事重镇西陵、江陵等转瞬间相继失守,吴武昌等地的驻军根本来不及增援。此后,王浚率水军直扑向夏口,杜预则率步军攻占长沙。在长沙,杜预分兵向衡阳(即汉末长沙郡湘水以东地盘,郡治在今湖南省湘潭市西),传檄桂阳、零陵,劝降。沅、湘以南,接于交、广,一片糜烂,土崩瓦解。
吴丞相张悌奉吴后主孙皓的命令,督护军孙震、丹杨太守沈莹、副军师诸葛靓等,率三万精兵迎敌。至牛渚,张悌下令渡江。
三月,悌等渡江,围王浑部将张乔于杨荷桥(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二十里)。乔众才七千,闭栅请降,诸葛靓欲屠之,悌曰:“强敌在前,不宜先事其小,且杀降不祥。”靓曰:“此属以救兵未至,力少不敌,故且伪降以缓我,非真伏也,若舍之而前,必为后患。”悌不从,进前与晋扬州刺史周浚结阵相对。沈莹率丹阳锐卒刀楯五千,三冲晋兵,不动。莹引退,其众乱,晋军因其乱而乘之,吴兵奔溃,将帅不能止。张乔自后击之,大败吴兵于版桥(今安徽含山县北)。诸葛靓率数百人遁,悌为晋兵所杀,孙震、沈莹等亦阵亡,吴人大震。
王浚长驱东进,而王浑、司马仙等在江北却止步不前,并令王浚暂时停止前进。王浚称:“风利,不得泊也。”三月十五日,王浚鼓噪冲至石头城。吴后主面缚、舆榇,诣军门降。王浚解缚,焚榇,延请相见。收其图册,得州四、郡四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自大皇帝黄龙元年(229年)起,凡阅五十二年。自魏黄初三年(222年)孙权接受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起,吴立国凡阅五十八年。吴自孙策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始入江东,据有丹阳、吴郡,至此(280年)历八十五年而亡。石头城六朝至此暂中断三十七年。
孙皓举家西迁洛阳,封归命侯。应了占筮之言:“庚子岁,青盖当入洛阳。”于是天下暂时一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