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花儿与黎明
0.00     定价 ¥ 33.00
上海丹诚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所 属 馆 :
    黄浦区图书馆
  • ISBN:
    9787540775414
  • 作      者:
    邱华栋著
  • 出 版 社 :
    漓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花儿与黎明》这部小说描写了千禧年前后,发生在北京的一对年轻的夫妇之间的故事和他们周围的人的生活变化,这些人形成了一种紧密的社会关系。他们大都是传媒人,他们都活动在北京的全新商务区东三环和亮马河一带,是承受今天的北京都市生活的巨变的当事人。情感和家庭生活的建立与分崩离析,是这部小说涉及的重要主题。而这部小说的最大特点,是将花卉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物的生活中,花卉知识是这本书的“插花”部分。一些魔幻的情节是现实派生出来的产物。北京大都市仍旧是小说人物活动的背景,甚至扩大到了上海和广州。肉体的狂迷和精神的追求,是这部小说的动作与灵魂。
  这部小说夹杂的一些魔幻情节和花卉知识以及那一年重要的社会新闻,成为了小说抵抗时间和遗忘的方法,既是关于北京城市生活的逼真描绘,又是一个时代的备忘和缩影,引发了我们关于城市生活和情感困顿的无穷思索。
  ★莫言、刘心武、刘震云力荐
  ★一部精细刻画中国中产阶层生活状态以及思想文化的长篇
  ★欲望的追逐,价值的承诺,自我的反思,在复杂矛盾的物质世界中如何逃脱心灵的困境,何处寻找爱情和婚姻的归宿
展开
内容介绍
  欲望的追逐,价值的承诺,自我的反思,在复杂矛盾的物质世界中如何逃脱心灵的困境,何处寻找爱情和婚姻的归宿
  “千禧年”,北京,亮马河一带,外宾以及衣着光鲜的白领在这里成群地出没着,构成了一个繁忙和繁华的美丽新世界。马达和周瑾孕育于校园的爱情以及经营多年的婚姻出现了裂痕,两人也在这个“美丽新世界”中渐行渐远,肉体和精神都沉浸在无限欲望的追逐之中无法自拔。对爱情充满了幻想的两个人,决定开始寻找新的归宿,而象征两人爱情的美好信物---盛开的花儿也随之枯萎、衰败,花仙子也悄悄等待着爱情的复苏、重生……
展开
精彩书评
  ★邱华栋的长篇小说新作《花儿与黎明》乃是典型的中产阶层小说。它异常敏锐地表现了正在高速崛起的中国新中产阶层的日常生活经验。它以一种精细的笔触勾勒了中国城市日常生活的种种面向,凸显了中国中产阶层文化的特殊状态,也最好地表现了它的种种矛盾和困惑。
  邱华栋精细地描述了消费主义的文化品味和状态。他提示我们,中国的中产阶层文化并不消极,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消费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最佳的表征,但这种文化不应该忘掉中国内部的社会团结和自我反思的紧迫性。如果没有这种团结和反思,中国的发展和中产阶层的未来都是不确定的。
  ——张颐武

  ★邱华栋是想通过重聚这些欢乐、希望和信心的碎片,来抵抗生存的寒冷、孤独和溃败对人物内心的侵蚀,以期把人物从沉重、压抑的生活中解放出来。或许,多数人都会怀疑,采集和保存这些温暖的碎片是否能够真正救助疾病丛生的现代生活(我也认为,在心灵和存在的困境获得解决之前,爱情和婚姻的困境决不可能提前找到有效的答案),但是,疲倦的我们除了在这些碎片(从受难中积攒起来的碎片)里汲取新的力量之外,又还能去哪里寻找希望和幸福呢?
  巴塞尔姆说:“碎片是我信赖的唯一形式。”谁都能听得出来,这是一种多么无奈的自我安慰。今天,当邱华栋也在《花儿与黎明》的最后小心翼翼地收集温暖的碎片来缓解沉闷、灰暗的生活时,我确实知道,他是在艰难地为个人悲壮的生存寻找新的空间和可能性。这几乎是希望破碎之后,生活留给我们的仅有的慰藉了。它坚韧而庄严,令人难忘。
  ——谢有顺
展开
精彩书摘

  花儿的芬芳与人性的丰富
  ——《花儿与黎明》自序
  我记得,在二零零零年的时候,北京掀起了第一波网络媒体兴起的浪潮,当时我认识的很多媒体朋友都去了网站工作,比如,黄集伟去了博库网,我的大学同学刘晖甚至从新华社湖北分社辞职,来到了北京的千龙网工作。《中国青年报》的徐虹也在王朔和叶大鹰他们参与的“文化中国”网站担任客串栏目主持,把我和丁天等一些青年作家叫去,做了一些访谈节目。一时间,似乎网络媒介要全面打败传统纸介媒体了,甚至连电视台这样强势的媒体,都有些摇摇欲坠了。当时,我听说,有很多国外的风险资金都投入到网络媒体中,网站的钱特别多。像我,也在那一年里把自己过去写的几百万字作品,都卖给了一个刚刚创办的网站,换了十几万的现钱,提前还了房贷。我一看,觉得网络势头很好,就把我的长篇小说《正午的供词》的首发权都交给了黄集伟所在的博库网,是博库网发表了那部小说,按照当时较高的稿费给我付了酬。那本小说因此就没有在杂志上发表。小说《正午的供词》的纸书出版,也是由张大龙和钱宁他们搞的一个网站,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合作出版的。
  可是,仅仅一年过去,这些网站就哗啦啦倒闭了。有的后来依托政府和其他资金的支撑存活下来,比如千龙网,但也是凤毛麟角了。
  转眼之间,这又过了十多年,新一波网络大潮涌过来,这一次网络媒体算是大获全胜,真正站稳脚跟,彻底改变了传媒的基本样态了,大家都看到了,纸媒算是听到了自己的丧钟。
  其实,这些都是题外话,但却是我当年写这本小说的一个背景。我写这本小说,是想写出在一个特定的年份,比如二零零零年,千禧年,发生在北京一对年轻的夫妇之间和他们周围的人的生活变化。这些人大都是在网站和传媒工作的年轻人,大都活动在北京东三环商务区,是承受今天的都市生活巨变的新兴中产阶层人。我尽量地写出当时的社会风俗,这样的构想是为了给同代人留一个影,希望今后有回忆的可能性。因为,我的朋友们经历了第一波网络热潮的发烧和退却,而他们的个人生活也在潮起潮落中有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是分崩离析。他们每个人都在寻找着自己生活的理想之境,并且努力地企图抵达,但是一番折腾之后,他们都还不敢肯定自己是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人人都在继续寻找着。我通过对几对年轻夫妻在两千年这一年中生活的巨大变化,描绘了当代城市情感生活的世俗画卷:
  刚刚辞职去网站工作的马达和他的妻子周槿经营多年的婚姻生活接近解体,两个人分居了。她去深圳出差时和追求者王强见面了,王强对周槿是一往情深,周槿在王强的外力作用下,向马达提出了离婚。法院第一次没有判决他们离婚,分居的周槿和王强紧密约会。而马达在网站认识了大学刚刚毕业的女孩米雪,两个人渐渐走在了一起。但是,马达发现米雪在父母的安排下,选择的道路和周槿一样,于是对米雪也冷淡了。他和老朋友高伟一起寻求生活的刺激,喝酒、吃摇头丸、泡妞、驾车远游,但是都排遣不了内心的焦虑。
  外商穆里施追求周槿,周槿在王强和穆里施之间选择了穆里施,王强对周槿产生了杀机。高伟突然被绑架,他的已经怀孕的妻子翁红月舍身救夫。不久之后,因为高伟转移家庭财产,被翁红月雇人打成植物人。马达和周槿办完了离婚手续,突然又萌发了激情,但是被已经和马达和好的米雪看见,米雪离开了马达。马达所在的网站也忽然倒闭,他万念俱灰,进行了一次向西的远游,在新疆南疆的克里雅河的上游遇见了传说中的香女,闻到了可以使他重新焕发生活的信心的奇异香气......
  这部小说还夹杂着一些魔幻情节和花卉知识,以及一年的重要新闻,既是关于当下城市情感生活的一个逼真描绘,又是一个时代的备忘和缩影,是我对某种知识和趣味小说的一种探索。爱情和婚姻的纷扰和困惑是我这本小说的主题。花卉知识是这本书的“插花”部分。一些魔幻的情节是现实派生出来的产物。城市仍旧是我的人物活动的背景,甚至扩大到了京沪穗三个一线城市。肉体的狂迷和精神的颤抖,是这部小说的动作与声音。最后,对黎明的渴望,是小说中人物的梦想。
  这本小说写于二零零一年,时年我三十二岁。二零零二年十月,由作家出版社以《花儿花》为名出版。在出版之前,先以《花心》做标题,在《小说月报》原创版上刊发了部分章节,大约是五分之三的样子。可能我更喜欢《花心》这个名字,因为“花心”可以有多重的象征——象征女性生殖器,象征人的情感的变动不居,象征我小说中热爱花卉的人的生活等等。二零零四年我做了一次修订,由原版的五十节,扩充为六十四节,使小说更加丰富了。这次出版就是那次的修订本。
  作为“北京时间”系列小说之一部,它是和当下的北京生活共时空进行的作品,往后面就接上了我的长篇小说《教授》了。《教授》首次出版于二零零八年,我现在改名为《教授的黄昏》,是因为“北京时间”系列小说的书名都是五个字,而且,都和一天中的某个时段有关。读者可以找来看看。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注册云书房的手机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账号密码?立即注册  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