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大型文化音乐节目授权的同名图书
收入从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的55篇经典诗文
讲述巫漪丽、谷建芬、胡德夫、谭维维、王俊凯等经典传唱人的音乐创作心路
分享主持人撒贝宁与四位鉴赏团成员的内心感悟
品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更多延伸经典的绕梁余韵
AR技术真正实现文字、图片、视频的互动与节目的全方位记录
扫一扫二维码,聆听美妙歌曲及专业朗诵
第一章 生命感悟
诗言志,歌咏言,古人和诗以歌,造就了一首又一首传唱至今的经典。今天当我们翻开那些古老的诗集,仍然能感受到先祖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感悟。让我们再一次把这些最宝贵的文化遗产,用今天的旋律重新谱写传唱,让经典再一次流行。
明日歌
明·钱福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
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
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钱福(1461—1504),字与谦,号鹤滩,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曾中状元,任翰林编修。这首《明日歌》载于清钱泳《履园丛话》,与《鹤滩集》文字略异。钱泳说:“后生家每临事,辄曰‘吾不会做’,此大谬也。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谬也。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家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附记于此。”全诗抓住人们易犯的拖延偷懒问题,谆谆告诫世人珍惜生命,把握当下,积极努力,奋发向上。诗中不断重复“明日”来凸显主题,警示人们从现在做起,不要等到一事无成而后悔莫及。
《经典咏流传》立足于“再造当下的流行和未来的经典”的定位,意识到将文学性和音乐性合二为一,采取星素结合、老少同台、中外交融的形式,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上升到全民参与的高度、美学引领的深度。该节目以作品扎实、嘉宾多元、创作精心、表演真诚,使得每首诗词与歌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迅速流传开来。
——《人民日报》
《经典咏流传》在文化传递和音乐创新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高度,在满屏喧嚣浮躁的泛娱乐化包围中脱颖而出,坚守自己的艺术品质和文化立场,将经典诗词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让人们重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不竭的生命力。它带给观众的不仅是复苏文化记忆的历史呈现,更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强音。
——《光明日报》
《经典咏流传》,这个名字就很好,在中国古代,咏是朗诵和歌唱结合在一起,流传就是传承下去,要流行起来,这个咏又是双关语,既是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一种期盼,让经典能够永远流传,让它在歌唱中、在朗诵中传承下来。
——教育部部长 陈宝生
经典的*大魅力在于它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具有鲜活、感人以及唤起人们心灵共鸣和凝聚人心的魅力。《经典咏流传》把古典诗词和对古典诗词的感悟一并融进歌词之中,这种古今融合,就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种形式。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康震
美育是关乎心灵的教育,文化艺术应净化心灵,开启心智,塑造平凡而卓越的人格。《经典咏流传》每一首歌和诗的背后都是人生,当下的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找到情感的寄托。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始终贯穿在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当中,通过现代传播模式,为青少年一代打下鲜明的印记。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王黎光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将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与音乐的美感韵律相结合,用当下的主流价值映照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美,感受传统文化的意义。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中央电视台著名制片人、《经典咏流传》总导演 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