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风雨飘摇 新闻细节中的中国历史
威望的西方大报《泰晤士报》眼中的近代中国
文武北洋的浮沉命运与近代中国的蜕变发展
近代史研究的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我们了解一定时期的社会面貌极重要的史料价值,《泰晤士报》对民国初期及时、全面、连续的观察和记录,有助于当代的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百年前中国的历史。
1912至1919年的八年间中国所经历过的重大事件在本书中呈现,民国初期的时代气息体现在每个新闻报道的细节中,左右、推动着事件演进的相关历史人物,也在其中呼之欲出。历史以一种接近真实的形式展现在眼前。
本书选译《泰晤士报》1912-1919年对“中华民国”建国初期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大事件的报道,全景式地重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画卷。
1912-1915年,以袁世凯的主要政治活动为中心,涵盖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当上民国大总统、制造宋教仁案、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而维护了西藏主权,最后因复辟帝制称帝而在众叛亲离中死去等重大历史事件。
1916-1919年,以北洋三杰中的“北洋之虎”段祺瑞为中心,以北洋军阀为主体,涉及北洋军阀的派系分裂和纷争、段祺瑞三造共和的政治行动、北洋军阀对南方用兵及南北议和、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签订的“西原借款”等系列秘密借款协议、与日本代表在北京秘密签订《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直皖战争全程报道等丰富内容。
本书不仅使读者以全新角度思考、审视这一段历史以及它对中国现代史潜移默化的影响,亦为专业研究提供了有益史料。
有人意图暗杀袁世凯
北京发生了炸弹事件 嫌犯已遭逮捕并认罪
(本报记者,北京,1月16日,1912年1月17日刊登)因为爆发了意图暗杀袁世凯的事件,北京今日引发了一阵轩然大波。事件发生在袁世凯结束宫中会议后回转住处的途中。这位内阁总理大臣有幸毫发无伤地得以逃脱,但是有包括保镖、警察和街头小贩在内的20人,却在爆炸中受伤,有些人的情形还相当严重,一位保镖头目还因此丧命。
爆炸事件共启用了三枚炸弹。它们体积很小,不过是炼乳罐头的大小,但其中却藏有威力巨大的炸药。有一枚没有炸开,另外两枚则因投掷失误而在马车后方爆炸。当时,总理大臣正飞车赶回自己的住处。
邻近地区即刻展开了一系列措施,三位投掷炸弹者和其他嫌疑人已被悉数逮捕。三人均坦承自己的罪行。他们承认自己是革命党人,声称他们的目标就是要暗杀仍在与人民为敌的袁世凯。其中有两位是贵州人,另一位是直隶人氏。
他们的尝试波及了不少无辜的人,并差一点置已在阻止对抗继续发生的袁世凯于死地,对于国家目前的危局来说,袁世凯可谓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皇宫里的拜见
昨天,庆亲王和前摄政王探望了袁世凯,并就逊位的最终条款作了长谈。两位亲王均就内阁总理大臣对朝廷的效忠表达了他们的感谢之意。今天一早,袁世凯去皇宫拜见了皇太后,并就宣布逊位的诏书的有关字句与她交换了意见。在这些场合中,袁世凯都表现得如准帝王一般。在从其住处到皇宫的路上,他遍布了满街的士兵,而警察署的庞大警力也遵守执行着他的号令。他是在入宫觐见后于正午时分返回的途中遇上暗杀事件的,幸好,暗杀并未成功。
清皇族宗室在皇宫召开会议
袁世凯将成为临时大总统
(本报记者,北京,1月18日,1912年1月19日刊登)昨天,来自内蒙古的八位蒙古亲王和皇族宗室的亲王们,在皇宫里召开了一次会议,共同讨论有关逊位的程序。除了蒙古的喀喇沁亲王(这位亲王英勇地主张,要将这场不可能会打赢的战争继续进行下去,他因此而获得了一些廉价的赞誉之词)之外,所有人都赞成所提议的方案。因为对人在南京的共和派领袖们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而这些领袖目前所推行的政策也因其合理性而使各方重拾信心,所以该方案目前仍在修订之中,以期达成各方的满意。袁世凯和皇太后均未出席昨天的会议。而明天还会召开另一个会议,皇太后届时将会出席,但袁世凯仍不会现身,他自今日起连续告病三天。
程序
据两派之间达成的共识,目前的安排是,清廷将颁发两份诏书。很明显,第一份将会在袁世凯并不知情的情形下颁布,袁将被授予全权在中国建立共和政府。17省的代表目前在南京集结,并将推举他担任大总统,袁也将会接受这一决定,而目前的临时大总统孙文则会按其本人意愿卸任。然后,袁世凯将接受总统的职位,皇帝也会随即在第二份诏书中宣布逊位。
皇帝逊位之后,孙文将前来北京和袁世凯商讨有关成立新政府的事宜。共和派的领袖们也将允许皇帝在逊位后继续保留满人皇帝(非中国皇帝)的名号。
朝廷的优待费
袁世凯提议为逊位之后的朝廷提供每年500万银两的优待费。对于身为光绪皇帝遗孀的隆裕皇太后还将会有特别的礼遇,因为光绪帝是清国现代皇帝中的第一位改革者。
将所有这些因素汇总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目前的困境中,中国还是会达成某一种和平的、令人满意的结果。
北京的炸弹暴行
(路透社,北京,1月18日)三名尝试暗杀袁世凯的人员今晨被行刑官处以绞刑。
中国所面临的新难处
(社论,1912年1月22日刊登)中国的情势在突然之间急转直下。周四时,各派之间似乎已经达成了协议。朝廷方面已经同意逊位;袁世凯也已经被赋予全权以建立共和;南京方面的共和派人士都推选他为总统,而他们所推举的临时大总统孙文,也将会卸任以成全这一安排。从表面上看,一切事情都已安排妥当,剩下的似乎唯有照单执行。谁曾想,两天之后,孙文竟否决了这一安排,所有事情又再度充满了变数。对于外国人而言,理解一场革命运动的发展趋势总是一件难事,而当这样一场运动发生在东方民族之中时,因为其人民的观点和思维习惯对于欧洲人而言几乎深不可测,因此,这种困难更会加倍。
据本报北京记者提及,孙文似乎已经被人说服,袁世凯打算背叛其誓言,并将目标瞄准在夺取独裁权力之上。在发给袁世凯的电文中,孙文明确表明了他对这位政治家的不信任。双方在周四应该都已经予以接受的诏书,确凿无疑地赋予袁世凯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南京的共和派却只打算默许这位由他们自己同意选为总统的人暂时性地享有这些权力。他们要么是对其信用从未曾怀疑过,要么是将这份怀疑深藏在自己心里,直到袁和朝廷对如此安排作出承诺。在孙发给袁的电报中所提出的另一方案,和双方所接受的北京的那一份相比,简直有着天壤之别,北京方案中那两份本来要颁布的诏书曾在本报记者于周五所发出的消息中描述过。这么一来,袁世凯由清王朝到民国的权力更替之路在各方面都被阻断了。电报中所提出的另一方案明确地提出,那一位中国最有权力的政治家、曾经代表朝廷一手指挥南北和谈的人物,在列强们承认民国之前,都不会在新政府里有份了。他并不能“建立共和政府”,而只是一个被动地看着别人建立共和的见证者。他也不会成为什么总统,而只是一介普通公民。朝廷将直接向集聚在南京的人传达其权力和特权,而毫无疑问的是,孙文还是会继续担任他的“临时大总统”一职,并将继续管理国家大事。
这么看来,本报记者将这一消息描述成是对袁世凯的“羞辱”,便也不足为奇了,我们几乎无法不去假设,这就是摆明了要羞辱他。而这么做似乎既不明智,又冒犯无礼,除非我们真的会认为袁世凯对改革者们并未释放出任何善意。目前,我们还没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持这样一种观点,但是,除非这一假设成立,否则,南京派系及其领袖们的行为似乎就是无法原谅的。他们将民国紧紧抓在自己的手里,要知道,他们已经同意选举袁世凯作为总统,而这种同意也足以说明,他们已经承认了袁是适合这一职位的人。令我们感到害怕的是,他们正在危胁着和平局面在自己那一方的实现,并因此而将他们的国家从里到外都暴露在最严重的危险状态中。面对着所遭遇的一切,袁世凯在自己新的处境中可能会采取什么样的做法,我们不能去无端臆测。而孙文的这一做法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会不会在因缘际会之下,袁的那些昔日的满人政敌们,在他必须要面对南京态度的改变时,重新启动他们在朝廷上已经酝酿好的阴谋呢?
我们认为,袁是一介强者,他并不太可能会屈服于强加在自己头上的羞辱,无论是在满人中,还是在汉人里,他都有许多拥护者;人们相信,帝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军队仍然在效忠于他,因为那毕竟是他自己一手成立、训练出来的军队。面对着那些千奇百怪的各色派系从四面八方对他的重重攻击,他可能会屈服,也可能会下了狠心要和南京方面一较高下。无论将会发生何种情形,令人担心的是,中国的人民将注定经历许多苦痛,而国家也一定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愈来愈大的危机之中。我们所欣然乐见的是,那些已经因为内乱而背负了灾难性损失并对其深感厌倦的人民,可能仍在坚持着争权夺利的政治对手们会最终达成和解。
1912
中国的和谈会议/2
对满人们的警告/4
发生在中国的危机/7
清王朝被推翻/8
有人意图暗杀袁世凯/11
清皇族宗室在皇宫召开会议/13
中国所面临的新难处/15
清廷发行“爱国债券”/17
满人们的踌躇犹疑/19
上海的绑架事件/21
南京临时参议院和孙文/22
中国的敌对派系/23
对孙文所作的采访/26
满人宣布逊位/27
南京领袖们的策略/29
清王朝的崛起与覆灭/31
满人王朝的退位诏书/37
北京城里一派肃静/39
南京共和政体与列强/41
中国的第一位总统/43
袁世凯在上奏清廷时对时局的阐述/45
南京对袁世凯的期待/50
中国的饥荒问题/51
南京代表们在北京/53
北京的军队哗变/55
北京的哗变/58
孙文的信心/61
华北的无政府状态/62
南京方面提出的要求/65
中国的第一任大总统/67
中国新上任的总长们/69
孙文辞职/72
共和中国/73
满人帝国的覆灭/76
中国的现状/79
中国的新秩序/82
中国的煤炭资源/84
中国与外国银行一笔国内贷款遭到拒绝/87
中国总理已打算引退/89
中国总理的辞呈,及无政府主义者言过其实的报道/91
中国的总统及其将军们/93
孙文与总统/99
中国的前景/101
处决两位将军/103
袁世凯的麻烦/104
袁世凯和参议院/107
对悲观者的回复/108
莫理循博士对中国局势的见解/113
孙文在北京/115
中国及其未来/116
诞生一年后的中华民国/119
中国的革命/123
1913
中国拖欠还款/128
共和之下的广州/130
中国的形势/134
鸦片问题/136
袁世凯的专政/139
在“少年中国”控制下的报界/141
俄国和中国贷款/145
隆裕皇太后之死/147
中国的禁烟大会/150
孙文访问日本/151
中国的总统大选/153
中国的财政状况/157
北京的国会/160
中华民国的内忧外患/162
中国国会的开幕仪式/166
中国国会的策略/167
改变政策的缘由/169
……
在本书中,我尽力所做的一件事,便是将原本零散、片断的《泰晤士报》刊发的新闻,串成一部以英国人的视角观察、写成的“民初编年史”。
读者朋友们不仅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完整重温1912至1919年的八年间中国所经历过的重大事件以及在其中左右、推动着事件演进的各派系相关人物,更能从许多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细节里窥探到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
——编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