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篮球巨星“飞人”乔丹在全球拥有亿万粉丝,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乔丹小时候可是个顽皮的孩子,天不怕地不怕。父亲自己动手检查车子的发动机时,他便好奇地跟着摆弄通电线路,突然碰上了电线,顿时被狠狠地摔了出去,险些送了小命。有一次他背着父亲劈柴,不小心砍在了自己的脚趾上,亏得邻居发现了,给他及时止了血,要不脚趾说不定都难保住。
小乔丹总是惹事找麻烦,让父母伤透脑筋,不得不提前在儿子不够上学年龄时将他送进学校。儿子不是作业完不成,就是和小朋友玩而上课迟到。在小乔丹成长的道路上,父母不知想了多少办法,可结果总是失望再失望。
难道小乔丹身上就找不到闪光点了吗?乔丹有一个爱好,热衷于各种比赛活动,喜欢看球赛,一提到篮球,他就兴奋极了。
父亲经过反复思考,开始认定儿子不能继承自己的事业,得为他另找出路。父亲因势利导,首先和儿子一起动手在自家的后院修了个十分简易的篮球场,一有机会便教他打篮球,还教他篮球比赛规则。接着,父亲叫儿子把他的小伙伴们带到自家篮球场玩球,自己当指导和裁判。这时,他会趁机问孩子们的学习,教育他们除了玩球还一定要听老师的话,不能丢了功课。孩子们保证好好学习。
果然乔丹兑现了承诺,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还成为小学篮球队中的主力队员。不久,他为自己的学校赢得了北卡州少年篮球赛的冠军。乔丹上高中时,参加了匹兹堡五星篮球训练营,球技提高神速。从此,一颗篮球明星冉冉升起,一步步走向辉煌。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家长们可以根据子女的天赋不同、个性各异,进行切合实际的培养,而不必强求用同一育才模式。在这里,“吃透”孩子的实际,则是采取有效措施的出发点。对于很早就明确志向的孩子,可提供必要的帮助加以促进,这还比较容易。对还没有奋斗目标的孩子则要谨慎从事,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加以观察,注意发现他们的趣向,或在引导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要充分考虑孩子成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在因势利导中给孩子加以指导和帮助。遇到明显的阻力和难以逾越的障碍时,可以及时地调整或改变既定的方向。
好家长是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品质的导航员,真正起的作用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包办代替。另外,更重要的是启迪孩子。用巧妙的引导激发子女的自觉性、积极性,这比硬将家长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往往来得更为有效。
作家刘绍棠出生在北京通县古运河边的儒林村。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孩子,根本谈不到什么早期教育。要说他和别家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刘绍棠从小就爱听母亲讲故事。刘绍棠的母亲出身于清末秀才之家,小时候上过学,是个讲民间故事的高手。她聪慧过人,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认些文字;她爱看书,对新鲜事物从不放过,又很有正义感……所以就有了说不尽讲不完的故事,能尽力地满足儿子的要求。
刘绍棠到四五岁的时候因听说书着了迷,父亲很生气,但母亲却是大力支持,这等于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热爱文学的种子。评书和民间故事留下的印记,对刘绍棠走上文学之路有重要的意义,这实在是家长对孩子早期智力开发的一个成功范例。
上小学时刘绍棠的成绩总是第一名。他在通州模范小学读高小时,已经在作文方面显露出罕见的才华。有一次考试,老师出了一篇命题作文,只有小绍棠迟迟不写,他最后请求自由命题写作。老师欣然同意了。他写的是《西海子游记》,总共用去五册作文本。老师看了,不住地称赞,并且给他打了满分。这对小绍棠是一个巨大的鼓励,更坚定了他走文学创作之路的信心。
刘绍棠十二岁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进入北京重点中学二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刘绍棠如饥似渴地读着解放区出版的革命小说《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等,他阅读时,心情总是非常激动。他也想写自己家乡出现过的英雄人物,于是决定试着动手写一部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大运河的儿女》。这是他在长篇创作上的一次大胆的练笔,当时他仅十三岁。
1949年10月,刘绍棠发表了习作《邰宝林》,这是他的第一篇文章。后来又陆续发表了《村歌》、《红花》、《修水库》、《青枝绿叶》、《摆渡口》、《大青骡子》和《布谷鸟歌唱的季节》等短篇小说,受到孙犁等知名老作家的重视和好评。在老作家们的关怀和鼓励下,刘绍棠成功地踏上文学创作之路。到了1957年,二十一岁的刘海棠已发表了十多万字的作品,共出了六本书。
刘绍棠,这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经过一番勤奋努力,终于走上了成功之路。他的名字载入了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令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叹为观止。刘绍棠的成功带给人们什么启示呢?大人给孩子讲故事,在许多人眼里完全是哄孩子的事,听说书也被认为是娱乐消遣,其实听故事、听说书是在愉悦快乐之中开启了孩子的早期思维和想象力,增强记忆和逻辑。讲故事和说书多以吸引听众为目的,故有其精彩、成功之处。古今中外的文学家从听故事、听说书开始,初步启发灵感,以后成功地步入文坛的大有人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