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收录著名文学史家孔范今教授的讲学记录八篇,这些文章或纵谈文学、文化,或聚焦“五四”与传统,或观照文学史与现代性,对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现代文学的起点、“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反思、通变与变通的理解、异质文化的意义等的阐述尤为深刻,精深洪远,笔无妄下,凝聚着一个致力于文学史研究的学者的深在思考。
本书收录著名文学史家孔范今教授的讲学记录八篇,这些文章或纵谈文学、文化,或聚焦“五四”与传统,或观照文学史与现代性,对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现代文学的起点、“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反思、通变与变通的理解、异质文化的意义等的阐述尤为深刻,精深洪远,笔无妄下,凝聚着一个致力于文学史研究的学者的深在思考。
第一讲
如何认识和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
众所周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到现在整整一百年了。新文化运动自1915年始激荡十余年,在中国的文化思想界掀起了一场风暴,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人很重视一个巨大事件的百年纪念,而今年又恰恰是这场文化运动的百年纪念,所以从今年开春,学界各种纪念活动就纷纷开始。我觉得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从各种已经发表的纪念文字来看,尽管学界的人们很热心,但总觉得大多有些言不及义,或者多少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其实,新时期以来,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对启蒙的反思,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而且日渐成为一股势头越来越大的潮流。这当然很好,它起码打破了几十年来的“一言堂”的局面,有了不同的意见、不同的声音发出。其中,虽然不乏先行者有深刻警人的意见,但多数人还只是限于优点缺点之类的泛泛之论,而且大家都还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把问题讲清楚。而与此同时,有的学者还在一如既往地捍卫新文化运动,而且依然占据着学术舆论的中心。
在我讲述自己的意见之前,首先要澄清一个历史事实。我们在谈到新文化运动时,常常要冠以“五四”之名,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而在谈到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内容的“文学革命”时,也把它称为“五四文学革命”。其实,谁不知道,这个运动是发生在“五四爱国运动”之前的事?两者之间虽然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但毕竟是性质不同的两件事。后来这样混称,是权力意志和舆论宣传的结果,将二者笼统地装进“政治爱国”这一个筐内。当然,两者毕竟同属于一个历史阶段之内,既然这样称谓了,约定俗成,也不妨就这样称呼,只是该心中有数。
到底应该如何认识、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我想,必须先要搞清楚这一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回首一百年来,无论是拥护者还是反对者或是质疑者,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认为这是一个突发的历史事件,和原本稳定发展的历史常态发生了断裂。拥护者以此证明它彻底否定传统文化、重启历史新篇的决绝态度;反对者则是以此指认其拒绝传统的虚妄和危害;而游走于二者之间的质疑者呢,实际上是一直在试图辨析出一种对于历史、文化发展的切实的理解和阐释。可是不管怎样,如果不弄清楚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基础,切入历史现实的肌理,那是很难厘清问题的。
其实,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其出现之前,发生于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由梁启超发动的那场现代启蒙运动,实则就是对嗣后发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次预演,或者说是一个历史的铺垫。在这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性质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或者说思潮中,梁启超的历史聚焦点及与其相应的一系列主张,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存在着深刻的一致性。在梁启超看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切落后和腐败,都源于愈积愈重的文化沉疴。此时,他已将中国历史转型变革的中心点聚焦到对传统文化痼疾的批判和解构上,明确发出了“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这一新的历史变革号召。他因为深知完成这一历史课题的艰难,不下猛药则难见成效,所以同时又标榜“破坏主义”,且由此表现出了在文化批判方面的激进倾向。而作为其信心支撑的则是刚在社会上传布不久的“进化论”,确信包括社会历史在内,万物的发展均为“天演”的“公例”。这些基本认识和倡导,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几乎又重演了一遍。陈独秀高擎新的文化批判之旗,历史题旨为解决“吾人最后之觉悟”,在确认历史变革的基本主攻方向上与前者具有明显的一致之处,而且在激进的文化批判态度和对“进化论”的宣传与坚持上,也都存在着在同一历史指向上的共同性。不仅如此,梁启超文化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国民性”,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也很强调“国民性”批判,而且两者对“国民性”劣点的指认也表现出明显的继承关系。梁启超在一篇专门谈国民性格弱点的文章中曾指出中国人的六种劣根性:奴性、愚昧、为我、好伪、怯懦、无动。他对国民性问题的重视及对病状的归纳,对后世颇有影响,尤其对人人皆以奴隶自居又视他人为奴隶的独到的发现与概括,以及对无血性之旁观者的指斥,都给鲁迅以深刻启发。可以说,五四启蒙运动对国民性的批判也未能超越这个范围。还有就是,梁启超当时曾大力提倡“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即文学史中所说的“三界革命”,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也高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在两次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潮涌中都曾升浮起“文学革命”之舟,这又是何等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啊。
第一讲
如何认识和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 001
第二讲
关于文化 019
第三讲
关于文学 040
第四讲
文学史建构的基本文化立场069
第五讲
异质文化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077
第六讲
“通变”与“变通”: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之关系093
第七讲
历史与文学的“现代性”问题110
第八讲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发展特征和史学评价 127
后 记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