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专家苏彦捷、胡清芬、王莹,科学传播社区神经现实创始人岳川鼎力推荐!
也许我们曾经认为年幼的孩子是无知的“白板”,是不理智的,是自私的,是无道德感的,但其实他们都是天生的科学家。根据神经认知学家的研究,孩子不仅比我们所认为的懂得更多,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比成年人更聪明、更有想象力、更有学习能力。
本书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对幼儿心理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帮助家长更好地认识孩子的心理过程,掌握孩子的发展规律,从而帮助孩子获得更轻松、更全面的发展。
一声不吭躺在摇篮里的小婴儿们,每天都在想些什么?从牙牙学语的宝宝到能说会道的小机灵鬼,往往只需短短几年的时间,这期间发生了什么?过去,我们常常低估了年幼的孩子——认为他们无知,认为他们不懂事。但近几十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每一个孩子在人生伊始就已具备强大的学习与探索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
本书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对婴幼儿心理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帮助家长更好地认识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掌握孩子的发展规律,从而让孩子获得更轻松、更全面的发展。
宝宝的读心术
1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有一天,玛西小朋友和妈妈一起去超市采购。他们一起买了玛西最喜欢吃的巧克力。等他们到家之后,玛西主动提出来要帮妈妈一起收拾采购回来的吃的。他决定把巧克力放在厨房里的一个蓝色置物盒里。
过了一会儿,妈妈开始拿出原材料,准备烤一个美味的大蛋糕。而小玛西知道这不是自己添乱的时候,所以就乖乖地离开了厨房。
妈妈打算做巧克力味的蛋糕,所以她拿了一点玛西的巧克力出来。不过,当把剩下的巧克力再放回去的时候,她不小心把巧克力放到了另外一个绿色置物盒里。正当妈妈准备开工的时候,突然,她意识到自己粗心大意忘了买鸡蛋。鸡蛋可是做蛋糕的必备材料!于是,妈妈决定再去一趟超市。
妈妈刚出门没多久,小玛西就有点饿了。他打算自己去厨房拿一点他最喜欢的零食吃。
现在,问题来了:小玛西会在哪个置物盒里找巧克力呢?
对于任何一个能理解这个故事的成年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再简单不过了。玛西当然会去翻那个蓝色的置物盒。不久以前,他亲手把巧克力放进了那个蓝色的置物盒里。虽然妈妈不小心把巧克力放错了位置,可是,小玛西当时并不在场,他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小玛西还是觉得巧克力一定在老地方等着他呢!
但是,当发展心理学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时,他们给出的答案截然相反:“小玛西会去绿色置物盒里找巧克力!”
1983 年,心理学家汉兹 维摩(Heiz Weimmer)和约瑟夫 佩纳(Joseph Perner)用木偶戏的形式把这个故事演给一群小朋友看。他们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四五岁的小朋友明明记得玛西当时自己把巧克力放在了蓝色置物盒里,但是他们却告诉实验人员,玛西一定会去绿色置物盒里找。与四五岁的小朋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六到八岁年龄组里的孩子。这些比他们大不了多少的小朋友,给出的答案都与成年人一致:蓝色置物盒(Wimmer and Perner,1983)。
这样的反差迅速引起了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的注意。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这个故事衍生出不同的变种,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要数“莎莉 - 安测试”(Sally-Anne Task)(Baron-Cohen,Leslie,and Frith,1985)。在这个测试中,故事的主人公变成了一对好朋友:莎莉和安。莎莉把她的弹珠放在A处,而调皮的安在莎莉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弹珠移到了B处。测试的关键问题是,当莎莉寻找她的弹珠的时候,她会在A处还是B处找呢?
莎莉 - 安测试和玛西的故事一样,都旨在测试一个能力:孩子们是否能够理解“错误信念”(false belief)。简单来说,错误信念就是指与现实不符的信念。在莎莉 - 安测试和玛西的故事里,莎莉和玛西都错误地认为他们要找的东西还在原来的位置。然而小朋友们作为旁观者,目击了东西的位置在莎莉和玛西不知情的情况下改变了。如果想要正确地回答实验人员的提问,小朋友们既需要知道莎莉和玛西的“寻物之旅”——背后主要由这些小朋友关于物体位置的信念驱使,也要知道莎莉和玛西的信念是可以与事实截然相反的。
这种理解错误信念的能力,正是心理理论(theory ofmind)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第一章 天生科学家
天生科学家
你刚出生时,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
一二三四五,宝宝不怕数
宝宝也懂因果关系吗?
第二章 天生爱社交
能够理解你的行为,宝宝全靠这些神经元
宝宝的读心术
小朋友会把机器人当成人吗?
人之初,性本善——道德真的是与生俱来的?
离不开文化的心理学
第三章 天生爱语言
业余爱好是研究语言学的他,就这样影响了心理学大半个世纪
神奇的“嘎瓦盖问题”,小朋友才不怕呢
学一门语言就够难了,那些双语宝宝是怎么做到的呢?
语言之源——一个颠覆了心理学的问题
人类语言从何而来?
第四章 重新审视天生
小宝宝这么聪明,大宝宝怎么这么“傻”呢?
进化心理学,可能吗?
你是女孩子,天生就应该
先天 vs 后天:300 年前的哲学问题,脑科学回答了?
尾声:认知科学死了吗?
参考文献
“哇,好酷!”
希望你读这本书时,和我一样有这样的感叹。
小宝宝们好酷。他们出生才几个月,一直躺在床上,不会说话,却知道那么多的事情,对这个世界有那样深刻的理解。认知发展心理学家好酷。他们用那些精妙的研究,让不会说话的宝宝们,向他们娓娓讲述着宝宝内心的精彩与丰富。
认知发展心理学好酷。承袭千年来人类对自身认识规律与起源的哲学追问,这个学科正在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实验思想探索着人类关于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秘密。
这本书的作者好酷。她如此幸运,走进了这个美妙的学科,又如此幸福,那样深情地爱着它。我猜,在这个领域中,她还有精彩而漫长的未来,但此刻,她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向整个世界讲述她眼中看到的星辰大海。
这一切都很酷,特别酷。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胡清芬
人类毕生发展的伟大,都源于小小婴儿对这个世界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的理解。这本书的读者应该是渴望理解人类心灵发展起点,希望将科学养育从出生就做起的人。
这本书系统、生动地讲述了婴儿期的我们如何认知世界,学习语言,读懂人心和适应环境,用经典的理论和前沿的研究让读者在一个个实验中理解人类心灵的先天奇妙。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婴儿的思维和能量,提供更适合他们探索的环境和支持,激发他们*大的潜力,让生命的发展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我喜欢作者这样描述小婴儿和科学家的关系:“从生命伊始,我们的认知能力中就藏有科学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原材料。”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心理学系助理教授 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