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匿姓社会的个人信用
在社会的基础秩序中,个人信用及其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在不同的时代,为形成个人信用所需的基础和所做的安排也是不同的。
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些关于晋商的故事:有一家商号欠了另一家商号白银6万两,到后来实在还不出了,借入方的老板就到借出方的老板那里磕了个头,说明困境,借出方的老板就挥一挥手,算了事了。一个店欠了另一个店千元现洋,还不出,就让它象征性地还了一把斧头、一个箩筐,哈哈一笑也算了事。有人说,这是借出店为了照顾借入店的自尊心,以此来说明民风的淳厚和诚信的商业道德。但我在当地所听说的版本却很不相同:这是一种商业的规矩,而且磕头送斧头绝非一件嘻嘻哈哈的事,而是一件相当严重的事情。磕了头或送了斧头,后几代人都很难抬得起头来。正因为如此,这才成为一种有约束力的商业规则,也就是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基础秩序中的一个环节。
上述的商业规则所体现的,实际上就是个人信用管理。
如果稍微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种个人信用管理深深地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结构之中。传统社会是一个安土重迁的社会,是一个流动性较低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甚至是祖祖辈辈如此.正是在这样一种结构之中,人们会把个人的名誉与信用看得重之又重。因为这种名誉与信用,不仅影响到自己这一代的生存环境,甚至会影响到子孙后代,因为子孙后代还要在这里继续生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时是个流动性很高的社会,今天在这里种地,明天说不定到北京收废品,后天到广州贩服装,个人的信用就很难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即使勉强以此为基础,其约束力也要大打折扣。
现代社会的特点是什么?就这里讨论的问题而言,是其隐名匿姓的性质。隐名匿姓,这个特征是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沃斯(Louis Wirth)提出来的。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urbanism)》-文中,他将城市当作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看待,其中的特征包括人口数量大、密度高、社会异质性强、流动频繁等。而隐名匿姓也是其中的特征之一。隐名匿姓是相对于“熟人社会”而言的。在传统社会中,一个人可能在多少天里见到的都是熟人,而碰不到陌生人。相反,在现代城市中,一个人只要出了家门,碰到的大量是陌生人而不是熟人。实际上,隐名匿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这同时,也就对个人信用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熟人社会”中,每个人对每个人都是“道德警察”,“口碑”就是不成文字的信用记录。但在隐名匿姓的现代社会中,这一切几乎都失去了效力。那么,隐名匿姓社会中的信用管理将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