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卷西风》介绍了我知道我有点想维也纳,所以我买下那本有太多德文,我几乎看不懂的图画书。柏林秋天的下午,天早早就要黑,满城灰色。而维也纳即使下雨,也是灰绿色的,它那样柔和。在柏林想维也纳,那真是极自然的事,也是极放任自己的事。柏林硬,维也纳软。柏林严肃,维也纳妖娆。柏林激励你上进,而且给你机会,维也纳鼓励你细腻,怎么细腻也不过分。在柏林你不得不让你的意识很合乎逻辑,尽可能的理性,做一个有秩序感的人。在维也纳你可以无穷无尽地翻检你的潜意识,将一切乖张的行为统统推给它,自己则可以体面地全身而退。我发现自己心里的极乐世界还悄然闪烁光芒,如同镜子大厅里无穷的反射与交相辉映。事实并没有打消它,而是将它变成纯粹的幻想,与现实生活撇清了干系。有时我远远地在喷泉那儿望着这淡黄色的巴洛克宫殿,墙壁上那几百扇紧闭着的窗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我自己的希茜在窗子后面痛苦着,快乐着,我自己的公主的故事在窗子后面交织着现实与幻想。这就是我终于建立起来的,我的欧洲。《漫卷西风》作者陈丹燕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小说和散文创作,出版作品二十余部,至90年代开始,陈丹燕开始常年的旅行生活。欧洲是她的精神故乡。他乡的风土人情,异国的历史、艺术,作者边走边写,留下一本本细腻心思下的旅行记录。
展开
陈丹燕在十六年的行走中,用细致的近乎夸张的笔触,记录下了一年一年、一点一滴的心灵感悟。背着行囊,行走在异国他乡的大街小巷,呼吸着穿越时空或者历史的风,用眼睛和心灵贪婪地发现和记取那些人,那些事。
很喜欢这本书淡雅的封面,温婉而含蓄。主体画面上一只心事重重的兔子,以自持而不刚毅的姿势走过。它微微垂着头,以致于耳朵都向前耷拉着,身体表现出黯然或者紧张,拖着长长的影子,走着。前面的路一片空白,就像脚的方向决定了我们行进的前方一样。于是,沿着兔子的指向,我们在陈丹燕或冷静、或明媚、或哀怨、或徘徊的文字引导下,开始认识维也纳。
五次在一个城市里徘徊,这个号称世界音乐之都的城市给予了作者的文字以音乐的空灵和跳跃。作者的视角已经不是陌生者的平视了,她站在整个欧洲的上空,尽情地把维也纳的角落和她眼中所喜欢的任何风景、物貌拼接起来,拼接在她文字任意的段落中,细碎、随意,精致而且透明。
德语历史文化中赫赫有名的希茜公主、弗洛伊德、施特劳斯、茨威格等是陈丹燕成长中的关键词,或者说是她那一代人年轻的记忆:“1978年去新光电影院看所谓内部资料的西方电影,华东师大中文系河东食堂舞会上撒盐跳华尔兹,第一次读《梦的解析》点燃了对日常生活下无尽深渊的强烈好奇心,结婚后书架上摆两套《外国现代派作品选》……”陈丹燕从奥地利、德国、波兰一路走过,藏在她心中的点点滴滴开始精灵般地跳动,与那些真场景面对。
这是一本唯美的书,甚至已经让人有了距离感。
那些陌生的国度、那些经年的雕塑、那些迂回的街道、那些你来我往的静谧或者情调的咖啡厅,在阅读的过程中,显得那么模糊,只可以想象,却无法接触。所以,作者配了图。很多温馨的、准确地表达意境的图出现在章节中,于是作者眼中的欧洲变得清晰、逼真、触手可及。
那些图暧昧而温暖,在陈丹燕似乎冷静的笔触里更显得是一抹暖色。文字里无法表述的情绪在每幅图片里显现,恰到好处而不奢华浪费。陈丹燕的文字也永远烙印着上海的印迹,那些无法磨灭的东西显露在文字中。
羁旅的、小资的、女性的,敏感的文字和情感交织在一起,阅读的快感变得就像慢慢品味的冰咖啡,开始是无味的清淡,入口则醇香浓厚,之后则回味无穷。
那些细微的城市触角,在她的笔下被放大开来,一如维也纳雨中咖啡吧里变色的小提琴所奏出的音符,沉淀着一种美好。
在陈丹燕心里,欧洲是她的精神故乡: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奥地利、波兰……背着一只包,握着一张地图,走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开怀、自在、放纵、紧张、沉迷、感动、疏离,那种喜欢别人东西的滋味,沉在层层叠叠的人与事中。与各个文化地标、各个细节联系在一起的,是他乡的风土人情,在她的生活里,那些共同经历过的荡西风,演化成维也纳的日日夜夜。
一个女人,走在街上,坐在椅旁,用数十年的时间在路上计算着生命中值得回眸的往事和感动,娓娓诉说着一路走来的辛苦和喜悦,个人的感触毫不保留地倾吐出来,让你和她一起感悟,一起深沉。惟一不同的感触是———无论怎么看,你都在城外,而她留在城里。
□书评人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