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秦初政策,将中小商人与犯罪的官吏和身份低贱的流民等同对待,征发徭役。对一些有权有势的富商巨贾,则没收其财产,强令迁居于都城之外边远地带。唯恐六国残余势力借助商人之财力发动反叛。不能说想得不周到。
(3)《琅琊石刻》铭文“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是李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的话,意思是倡导农业为上,减少工商获利(“末”在古代指“工商”),让百姓(黔首)富起来。表面看来,抑商贱商是为百姓(主要指农民)着想的,多么冠冕堂皇?
(4)始皇下令,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外修建“驰道”与“直道”。延伸至全国三十六郡。并统一车轴的轨距。目的虽是为了军事和政治。客观上也方便了商旅,促进了货物交流与经济发展。
(5)秦朝货币分两种:一种是黄金铸造,马蹄形的。称作“上币”,用于朝廷赏赐;一种是黄铜铸成,方孔圆形。称为“下币”。用于社会流通,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后人给它起了绰号“孔方兄”,即泛指钱。
(6)秦用青铜制作的长度量具叫“铜尺”;容积量具叫“铜量”(升与斗);重量量具叫“铜权”(秤与砣)。这些量具之上都镌刻有皇帝的诏书铭文,以表示其权威性。这一点,对保证商业交易上的公平不欺,倒是很有利的。统一使用于全国各地,肯定便于物资交流,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
(7)虽然始皇明令抑商贱商,使商人在一段时期内受到严重的迫害和打击。但是一手岂能遮天?在官商触及不到的地方,由于市场的需求,奸滑不轨的商人们还是可以在暗地里做生意的。而且又有“三统一”的有利条件,还不是如鱼得水般的施展才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