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出名人作幌子之人
有些人为了掩盖真不良行为,常把桌名人或桌负责人抬出来当作掩护。
在现实的商务活动中,“活广告”可谓是千姿百态,但由于其难辨真伪,因而会被不少奸商利用。人们时常可以发现,一些企业本来已严重亏损,但却仍有人与之签订合同而受骗上当。
名人捧场,便是一个典型的“活广告”。出版一本著作,如果有一个著名学者或专家为你作序或题字,其效果必将大为不同。商场中这种“活广告”更是举不胜举,你可千万要小心。常常有人在创办公司或企业时千方百计聘请地方官员或名人当顾问,其实,大多数只是挂个空名而已,创办公司的人自然不会计较这个顾问是否在公司尽了顾问之职责,而在于所聘请的顾问能否在社会中、在贸易伙伴中充当名誉担保人的角色。换句话说,聘请顾问挂名于本公司,实质是为了提高公司的地位与声誉。
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商人利用某种私人的关系,经常邀请或选择时机(如恰好是与贸易伙伴谈判的那段时间)邀请名人到自己的住所或工作场所。贸易伙伴和旁人见到这种情况,便会对他刮目相看,倍增敬畏,在生意之事上一般不敢怠慢。当然,如果你对某公司已十分熟悉,这种名人的出现自然不会影响你的判断。但如果该公司的情况你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名人捧场”的出现倒是应该多加提防。不要被此现象所迷惑,尤其是在与之交易的过程中更应百倍谨慎。
自称某公司经理的陈某,每当他感到别人怀疑自己时,他就拉着你到某一个负责人家里去作客,让你看看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有的人看了,果然消除怀疑,更有甚者对陈表示佩服。2000年初冬的一个晚上,陈在四川饭店设宴待客,席间,他当众炫耀一个电话就可以把某领导人请来。正当人们半信半疑之时,他拿起电话给对方说了几句,该领导果然立刻出现在大家面前,使在座的人吃惊不已。
借用他人的名望吹嘘自己,这也是一种“活广告”。日本学者多湖辉在《欺骗与反欺骗》一书中引用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日本有一位以“企业家”自我标榜的人,将该公司的总部设在东京最繁华的地段,每当向别人递交名片时总是示意别人:他的公司就设在三菱公司所在的那栋大楼中,并常常在一流的豪华餐厅招待客人。与顾客交流时,总是爱说:“我与经济部长是好朋友”,或是“我与财政部长或某家一流的大企业董事长交情很深。”久而久之,周围的人和与他交往的顾客都觉得此人能耐不小。有人竞愿意用巨款资助他,有位酒家的女经理甚至将十多年的储蓄也借给他。当他得了数亿元的现钞之后,突然潜逃失踪了。
碰到对方请名人出面捧场,这时,你应该考虑:是否对方因正处于某种劣势,而以此掩盖其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是否对方故意造成名人的偶然出现?这人的出现会对人们产生何种影响?这样的影响是否对你有所不利?或者借机与对方所请人士聊上几句,观察对方的反应。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够细心谨慎而盲目轻信,上当受骗就在所难免。
学会观言察色,是经商者必备的素质。
“拉大旗,作虎皮”之人
这种人有的冒充中央或省级领导的秘书,有的冒充高干子弟,有的在市场上买套军装冒充解放军的干部或现役军人,有的冒充海外归侨、港澳同胞或外籍华人,以“关心家乡发展”的名义,到处招摇撞骗。但为了不漏出破绽.他们往往自称是高干子弟却不愿意拜访当地政府领导,自称是海外华侨却不去统战部门,自称支援家乡建设却不愿回祖籍。
张先生在家乡算是一位有头有脸的人物,颇有一些家产,家族中人都以他为荣。
有一次,朋友介绍他认识一位“要人”,这人相貌堂堂,举止不俗,中英日文朗朗上口,据说是某高官的“堂弟”。对这样一个有来头的人,张先生当然巴结奉承唯恐不及。这人还说,如果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忙的,他会请亲戚协助解决。
过了半个月,这个人送给张先生一张亲戚签名的照片,然后说他正筹备一家公司,准备采购建筑材料,“很有赚头”。不过因为手头资金不宽,需要数百万元才能解决困难,如果张先生愿意帮忙,他愿意让他成为股东,每年分红……
张先生不禁心动,隔天就提了300万元给那位先生,谁知自此之后,那人就再也没有出现,他的朋友也成了受害人……
人总是想往高处走,除了希望多赚一点钱之外,也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够提升,获得人们的“尊敬”。因此,对于一个地位卑劣或苦无“出路”的人,“权贵”的出现无异于是天赐良机,他们通常不想也无暇去了解这个人背景的真假,更无力去抗拒“权贵”的光晕,因此对“权贵”的一言一行便百分之百地相信、顺服。但就是在这个时候,您可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千万别上当受骗。
感觉太好的可能是假象,投资前调查清楚,千万别因攀权附贵之心太急而导致血本无归。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