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的传世文献也有很多提及斗百草习俗。①白居易《观儿戏》有诗句“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有“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子孙斗草来”的诗句,明代田汝成在《熙朝乐事》中也记载了许多吴地妇女斗百草的习俗。②这些关于斗百草的记载,都充分展示了斗百草习俗的娱乐与游戏特征,读来兴趣盎然,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节庆除了它的典型习俗和特定主题外,作为节日,它必然要通过民众交游、社会活动、民间往来等一般形式来完成,或者说,娱乐性、游戏化必然会发展成为节日的一个重要特点。没有娱乐、没有游戏的节日,就没有民间百姓的普遍参与,就不可能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审美情趣之中,更不会具有包容民间艺术、民间智慧的能量与生命力。这种节日就只能是某个时代的节日,不可能久远地传承。端午的节日娱乐性体现在多个习俗形式中,或者说,每一种习俗都自然地表现出了一种娱乐性,一种民众生活的消遣与自由理想。而体现这一特点的具体习俗主要是踏百草和斗百草。
踏百草是端午野外踏青、郊游的习俗,在北方这一习俗更为普遍。端午季节正是草绿花红、禾苗青翠之时,人们都要在端午这天去野外游玩,“跑山”、“登高”,认为这天登山玩水可消除百病.所以一到此时,倾城出动,满山人头攒动,遍地欢声笑语,充满娱乐游玩的轻松与自由。端午登山风俗,不仅北方有,南方也有。③老君山地区的少数民族直接就把端午节称为“登山节”。而纳西族直至现在仍保留着“登山祭天,以祈年禳灾”的隆重祭天仪式。
有学者做过调查,辽西的阜新市和锦州市的交界处,年年都演绎着一种独特的端午习俗--登山克仗。其实就是踏百草习俗的一种地方性形式。登山克仗习俗以登高习俗为基础,端午节这天,“相邻两个村庄的村民不约而同的登上相隔二十米的一条冲沟之间的两个山包上,双方以石为兵,互相攻克对方的山头,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如不尽兴,还可以再拉开一定距离,开始新一轮的战斗,被俘者会被许多人拉起四肢在山顶颠屁股蹾儿,最终欢笑而散。在外人看来,这是一种野蛮的习俗,因为乱石横飞,稍有疏忽便会头破血流,当地的话讲就是‘亲爹站错队,也要挨克’。但当地人不认为这是打仗,而雅称为‘克仗’,俗称‘玩玩’。克仗习俗已经成为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这种习俗源于汉代辽东戍边的遗风,最早应是戍边军民的军事演习活动。但这种活动为何选在端午节这一天呢?这一地区自古就是水草丰美的地方,农业开发早具规模,那么对华夏文明的祭天祈年的习俗自然易于接纳,于是戍边的军队从中原带来的端午登山祈天习俗,与本地‘金戈铁马’的强悍文化相结合就衍生了这样一种登山克仗习俗。其实,他们也是以模拟战争的方式来预兆丰年。”①踏百草习俗,实质上也有祈神求福的意义,尤其以跑山登高的形式去野外游玩,显示出远古人登高祭天祈年仪式的一些遗迹。祭天祈年是原始初民凭其经验和直观的体察,对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相信通过盛大的祭天仪式,可以得到天神的佑护,从而达到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的目的。但到了后世,人们更看重野外的娱乐与游玩,从中可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与社会见识,而且还可达到保健身心的目的。也就是说,这一习俗到后来的节日情境中,更多体现了娱乐性和游戏化的特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