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揭秘蒋介石
一、少年蒋介石
名人的出身总是倍受关注。蒋介石亦不例外。关于他的姓氏与出身问题,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再加上野史的杜撰,更显得扑朔迷离。何时才能尘埃落定,或许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和探讨。但就是这个有着谜一样的出身,且少时顽劣至极的孩子,居然在日后成为国民党的领袖。
1.1 姓氏之谜 有关蒋介石的身世问题,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再加上后世的杜撰。就更显得扑朔迷离。
1980年由唐人编著、香港致诚出版社出版的《金陵春梦》一书,首先对蒋介石的原初姓氏提出了新的看法。最让人感兴趣的是,该书提出蒋介石原来不姓蒋,而姓郑,他也不是浙江人,而是河南许州(今许昌市)人。
应该说此书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作者唐人耗费几年精力,搜集大量材料,以说书的独特形式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例如,唐人认为,蒋介石出生于1887年10月21日,乳名三发子,有两个哥哥,大哥郑发,比他大7岁,二哥郑二发,比他大4岁。由于父母的克勤克俭,积得几十亩薄田,还开了一个磨坊,家境虽算不上富裕,但解决温饱绰绰有余。可惜好景不长,一场灾荒彻底改变了这一家人的命运。在逃荒的问题上,一家人产生了分歧,大儿子绍发跟随父亲走了,二儿子为了求生当兵去了,只剩下母亲王采玉和三发子(蒋介石)相依为命。母子二人后辗转逃生到河南开封,巧遇一蒋姓人家找奶妈,王采玉幸运地被看中,带着三发子进了这个盐商之家。一年后,王采玉作为续弦嫁给了蒋家主人蒋肃庵。从此,郑三发子也改名异姓为蒋中正。
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次长、内政部次长、立法院秘书长的吴尚鹰在《谈蒋介石这个人》中说:“本人认识蒋介石五十多年,他是浙江宁波溪口乡人,来历不十分清楚。我到过溪口,据人称,蒋介石的母亲出身贫寒,曾在距离溪口数里之雪窦寺门口,替和尚们补缝,藉博升斗。与该寺主持有染,养一婴孩即蒋介石,不可公开,乃认一姓蒋的卖猪肉佬为丈夫。老蒋不够伟大,隐不敢言,所以世人对他来历诸多谣传。蒋发达后,在雪窦寺筑一寺,每到该处,与其生父认识之太虚和尚密谈。……”足见,蒋介石的出身问题真可谓“众说纷纭,离奇曲折”,尚有越《金陵春梦》之上者。
国民党大特务沈醉在《我所知道的戴笠》中回忆道:“当时在重庆曾经闹得满城风雨,许多人都听到过一件新闻:蒋介石的亲哥哥郑绍发从河南家乡到重庆找蒋介石,而蒋介石不认亲兄的丑事,便是由戴笠一手来替他处理的。蒋介石随母下堂到蒋家当‘拖油瓶’之前,他母亲所生的大儿子仍然留在河南郑家。几十年后,他的大哥弄清了这一底细。想到重庆见见这位当了委员长的同胞弟弟,叙一下骨肉之情。蒋介石哪肯承认有一个异姓的乡下土佬儿是自己的亲哥哥,不但不接见,并立刻叫戴笠来替他处理这一件大不韪的‘冒充领袖亲兄案’。当戴笠派特务把这位老头抓去亲自进行了一番询问之后,不用说,一看面孔身材,完全像是一母所生,而所答的一切都是确确实实有根有据。这样,当然不敢公开严办,而一向标榜奉母至孝的蒋介石,也不便无端地叫部下杀害亲兄弟。最后只好听从戴笠贡献的两全之策,将这位哥哥交戴笠软禁在军统局望龙门两湖会馆的看守所里,不久又移住在瓷器口缫丝厂,不准人和他接近,免得被外国记者知道了宣扬出去。我多次去看过这个老头,他一谈起这件事,便滔滔不绝地叫冤,希望蒋介石不承认就算了,快点让他回家去。以后戴笠便禁止军统特务去和他谈话,怕不留心传开出来,便把他送往息烽软禁了几年。抗战胜利后,还是把他送回去了。”沈醉的回忆,不由得我们不信。
此说一出,马上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质疑,一时间考证和研究蒋介石身世之谜的著作和文章似雪片般纷至沓来。张明镐在《蒋介石在溪口》一书中,考订王太夫人(即蒋介石之母)“先嫁给本地人某某为妻,夫亡,在娘家茹素念佛,度其寡居生活。那时王氏只有二十二岁,她的哥哥王贤钜、王贤裕都劝她改嫁,庶能终身有靠”。于是,王氏嫁给了本村新丧妻的蒋肃庵。石友三在《关于蒋氏宗族》一书中,考订王太夫人“早适下跸趾曹家田竺某为妻,青年丧夫,再醮归溪口蒋肇聪为填房,她便是蒋介石的生母。可见,王采玉虽先适竺家,但绝不是河南的郑家”。何国铸在《关于蒋介石的母亲及其他》中认为, “溪口镇南临锦溪,北聚村落……蒋姓是该镇的一个大族,镇上远近人家,鸡犬相闻,一有风吹草动,瞒不过众人的耳目。如果蒋介石是他母亲带到蒋宅的,怎能一手遮住全镇人的耳目?……我遍访溪口与蒋氏有关的老年人。莫不对河南郑姓的传说,付诸一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