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元宪宗三年(1253)的冬天。冬日的漠北草原万物凋零,寒风劲吹,大雪两日一下,五日一飘,气温非常低,冬日的草原上一片寂静,不见了夏日草原野兽奔跑,鸟鸣花开的景色。而大理的冬日则与漠北迥异,依旧温暖的阳光照射在忽必烈驻扎的帐顶,四周无数的鲜花竞相绽放,高大的椰树枝叶繁茂,不少的椰果仍高悬在枝权上,远处青山碧水,绿意葱茏。忽必烈坐在帐外,沉浸在一片秀丽景色之中。刘秉忠陪坐一旁,也在欣赏着这美轮美奂的南国风光,过了一会儿他长叹一声:“泛舟碧湖,吟诗把酒,正是绝佳的诗情画意之地呀。”忽必烈把目光从远处拽回,应道:“是啊,疆土之大,瑰丽风光之无限,真非漠北草原可比。”
“您是否也被这景致所迷醉?其实长江南岸,宋都之地,则又是另一番景色。这里山水天琢,那里则有无数工匠也巧夺天工般建筑了无数的楼阁亭台,气度恢弘,更是华丽无限。”
“所以说,我们任重如山呀,”忽必烈叹道:“漠北外边的世界之美、之沃,我非常喜爱,而且住砖房瓦屋想必一定很舒适。”
“对,您不妨在漠南兴建一处城垒,接受汉人文化的同时,接受些汉人享乐的方式也不为过呀。”
“可以,此番征服云南后,你便着手办此事。”
“遵命。”刘秉忠应道。
忽必烈信手摘下坐边的一株野花,放到鼻前嗅了嗅,又道:“可惜,这人间仙境将面临一场血肉搏杀呀。”
“我们可以尽量避开杀斩之举,派到太和城的特使如果能让段氏受降就好了。”
“我估计凶多吉少,几日来尚无消息,而且一路走来,瘟疫瘴气让我损失了不少兵马,此番段氏战也罢,降也罢,我绝不能无功而返!”
忽必烈在途中损失很大,他心痛自己力量的削弱,故此说道。
“但军队如果在进城前严明军纪,不滥杀无辜的话,会减少我们攻城的难度。”刘秉忠试图劝告忽必烈。
“怎么讲?”
“讲军纪,不滥杀,一能约束军队的涣散之风,二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三能削减军队的嗜杀之习。古来常胜之师均遵此训。”
忽必烈听后,没有立刻回答,半晌,才道:“好吧,就试一试。”
忽必烈派往太和城劝降的三位使者被段兴智斩杀在城墙上,并吊尸向城外的蒙军示威。忽必烈大怒,下令马上攻城。由于忽必烈接受了刘秉忠的劝告,特传令军队进城不得掳掠百姓,不得抢掠商号,故而军队在城内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与粮草帮助。这是蒙古军队多少年来没有过的事情,忽必烈在此事上深深感到了为百姓安宁着想,百姓就会无私回报,这一点对他以后登上汗位后的治国起了巨大的影响。而忽必烈的军队不杀不抢的军风亦被当时及后人传为了美谈。
……
展开
——著名东方史学家格鲁塞
在欧美,忽必烈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成吉思汗。正如书中所说:“虽然他的遗产是短命的,但他自己一生的成功已经为他赢得了持久的声望。当时的欧亚史学家和旅行家在谈到他时,总是称赞有加,马可·波罗的报告使得欧洲人了解了大汗的宫廷和他所统治的庞大帝国,而拉施都丁则把他的声望传遍了整个伊斯兰世界。”
——《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