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以外貌取人,难免会犯错误
有一次,一位朋友向林肯总统推荐了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但是总统在约见他之后,却不想启用这位人才。林肯告诉朋友说,这个人不修边幅、邋邋遢遢,他本人很不喜欢这样的人,因此不会用他。
这样一位伟大、英明的总统,怎么也会犯以貌取人的错误呢?这也许让人感到奇怪。那位朋友也很气愤于林肯对于外貌的偏见,于是愤怒地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这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40岁,就应该为自己的外貌负责。”他的意思是说那位阁员固然可能在某一领域做过大量深入的研究、就某些问题有着精辟国人的见解,但是如果他连面见总统的事都不放在心上,不能做到以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总统,那么,总统又怎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这个人是可用的、是值得信任的呢?
汉代杨雄曾说:“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意思是说:行为举止轻率,就会招致罪过;衣饰相貌不整,就会招致羞辱。这话的确非常有道理。古往今来,大家都知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如果你仅凭外表就判定一定人,恐怕就会错失良机租人才。
《三国演义》中道号水镜先生的司马德操曾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伏龙”即诸葛亮,“凤雏”即庞统。两人都是可安天下之才,但两人的境遇却截然不同:诸葛亮身居草庐,受刘备三顾而出;庞士元只身无主,前后两次向孙权、刘备求荐,一均遭到冷落。看来上苍实在很不公平。究其原因,其实与诸葛亮、庞统二人的形象有关。
孙权、刘备在见庞统之前,都久闻庞统大名,并都非常愿意与之相见。孙权说:“孤亦闻其明久矣。今既在此,可即请来相见。”刘备听说“江南名士庞统特来相投”,也特别兴奋,“便教请人相见”,足见二人当时的急切心情。
但是他们两人所见到的庞统是个怎样的形象呢?庞统的相貌是“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貌甚丑陋;庞统衣着是“道袍竹冠,皂袍素履”,一副寒酸打扮。见到庞统的这副“尊容”,孙权“心中不喜”,刘备“心中不悦”。
其实,我们都避免不了以貌取人的习惯,这主要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在她对卡列宁钟情时,觉得对方的一切都那样美好,甚至连他耳朵上的那颗痣也显得那么协调,不可缺少;但当她对卡列宁生厌时,就觉得对方的一切都那么丑恶,而耳朵上那颗痣则特别刺眼、恶心。这种心理反应,就是心理学中的“晕轮效应”。
我们在交往过程中,如果别人给我们留下了特别突出、特别好的第一印象,就会掩盖我们对对象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孤立地以貌取人、以才取人、以德取人、以某一言行取人、以某一长处或短处取人,都属晕轮效应,这很容易造成判断的失误。
在日常交往中,切不能以貌取人,你所要交往的是那些内心善良、学识丰富之人,而不是那些外表华美、腹内空空的“花瓶”。如果你不能开阔胸襟来接受那些朋友,只是从表面的喜恶来结交,就可能给对方成伤害,给自身造成损失。
……